——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交通发展纪实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作为首都,北京承载起了更多的梦想与责任。
1978年至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北京交通事业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40年。从破解“出行难”“乘车难”“运货难”,到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再到全面建设支撑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交通,北京交通的体制机制、市场体系、监管模式、治理能力等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以梦为马,不负韶光。经过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北京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整体运行安全顺畅,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市民出行有了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7年12月27日,北京东单天桥整体置换。原桥为钢结构桥,改造后为铝合金桁架结构,桥梁全长58米,全宽3.85米,单跨跨径达到52米,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国内单跨最大的铝合金桁架天桥。
发展篇
回首40年的历史进程,恢复发展、探索起步,优化发展、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和科学发展、全面提速,是北京交通发展的四个阶段。
恢复发展 探索起步
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一切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北京加快公路网建设步伐,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思路由国防战备、养护施工为主,向服务于经济发展、大规模建设公路转变。
北京先后改建、扩建城市进出口公路,并分段建设高速公路,实施“打通两厢,缓解中央”“建设二、三环快速路”战略目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第一个高峰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公交车、有轨电车、地铁城铁、出租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到1985年,公交线网增加到150条,1988年,快车线路达到21条,覆盖市区主要线路网的快车客运网基本形成。出租汽车行业逐渐复苏,到1990年约达1.5万辆。
随着商品经济和城乡物资交流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市场逐步活跃,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北京打破了国营运输企业独家经营制度,全民、集体、个人以及合资合营经济形式的社会运输单位车辆参与到长途客货营运。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各领域都处于探索性实践阶段,北京交通运输发展还不够平衡,资金投入、运输管理、企业利润以及国有资产的维护与增值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优化发展 重点突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市民有了更加迫切的出行需求。为解决困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出城难”问题,北京开始着手调整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北京从优化运营公共交通领域结构入手,逐步形成以大客运交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筹融资渠道、多种运营方式并存的新格局。2000年,北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40.67亿人次,占居民日常出行比重的33.5%。出租汽车行业在政策推动下形成了工农商学全民办出租的热潮,发展到6.5万辆。到2002年,公共交通运力进一步增强,客运量达到44.39亿人次,“乘车难”问题明显缓解。这一阶段,北京上下形成广泛共识,重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
2003年,北京市全面整合交通职能,调整组建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统筹协调城乡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和城市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提高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调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114公里,高速公路达到903公里,实现了“区区通高速”,以国、市道为骨干,县、乡、村道为支脉的放射状公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时期,北京市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交通综合体系运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然而,由于交通需求总量的急剧增长及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北京路网结构还不尽合理,公交出行比例偏低,区域发展尚不平衡。
科学发展 全面提速
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出行需求从“走得了”发展为“走得好”,如何才能有效促稳定、惠民生?科学发展,稳中求进,正是北京交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调整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加强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成为北京交通新阶段发展的主旋律。
进入“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北京全面提升交通综合治理能力,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并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在空间统筹、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速度、北京品牌”逐渐被人们熟知,这都归功于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十大“交通惠民工程”、新一轮“排堵保畅”等惠民工程,从2013年到2017年,全市交通领域完成投资4922亿元。
2015年11月15日,北京三元桥改造工程恢复通车。
成就篇
历经40年的不懈努力,北京交通焕发新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市民打造畅捷便利的出行环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为了打造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从开拓城市干道,打通“断头路”到“建设二、三环快速路”,再到重点建设通州、顺义、亦庄等地区,多年来,北京已经形成“环路+放射线”的城市道路骨架。截至2017年年底,城市道路里程达到6359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10347万平方米。
1993年,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条为空港(机场)提供交通服务的高速公路,被称为“国门第一路”,更是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纽带。如今,北京市高速公路路网功能日趋完善。
北京市环形加放射状、高效运行的高速公路网系统已经形成,对外出入口通道基本以高速公路为主,辅以国省道干线公路相结合的布局结构也已构建完成。从1997年到2017年,北京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44公里增长到1013公里。
此外,截至2018年6月,北京已建成高速公路ETC专用车道621条,人工车道1216条,电子支付车道覆盖率100%,ETC用户达380万人。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力量,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提出加大中心城轨网密度,大力提高中心城地铁可达性,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系统。“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研究落实轨道交通项目社会化融资实施方案,增加轨道交通线网的有效供给,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到2017年年底,轨道交通路网规模达22条、608公里、370座车站。轨道交通全路网年客运总量达37.78亿人次,日均运送乘客达1035万人次,轨道交通出行占比达22%,线网由常规地铁B型车发展为常规地铁、有轨电车、机场专线、磁悬浮、AB型车等多种制式互补的网络结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随着群众的出行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北京市不断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全面建设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网,逐步建立起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
为了实现居住区与干线、普线的有效衔接,北京市广泛布设微循环线网,选择8米、6米级中小型纯电动公交车,共开设微循环线路92条。此外,加大规划公交专用道的力度,2017年年底,公交专用道里程达907公里,“一环、八放射、三横”的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走廊网络初见端倪。
除了交通便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纯电公交车数量已达2.85万辆。如今,北京市已成为世界上最多清洁能源车辆数量和运营线路的城市。
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绿色”也有“智慧”。2012年,北京市实现对全部省际客车的GPS动态监控,并于2014年建立外埠进京省际客车动态监控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保障乘客出行安全。
近几年,网络预约出租车快速发展,北京市政府及时出台了《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规范网约车运营,推进传统巡游出租车改革,促进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
战略篇
40年来,北京市在多个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用好了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抓紧申奥机遇 发展乘势而上
申奥成功,就是北京历史上的最佳发展机遇之一。按照“新北京交通体系”目标,北京市加快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公路、轨道交通与其它运输方式充分衔接和配套,交通行业逐步由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并重转变。
奥运会前,奥运支线、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机场线同时建成通车,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8条,总里程200公里。2008年,北京市公交行业开发生产出第一批50辆锂电池电动公交车,为奥运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服务。奥运会后,北京市坚定不移地优化调整交通结构,促进交通、环境、资源之间协调发展,成为这一阶段乃至今后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6至2010年期间,北京市建设完成一批城市快速路,完成110项疏堵工程,市区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355公里,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294公里。同时,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运营里程222公里,总里程达到336公里。特别是2010年5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开通试运营,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的奇迹。北京南站、西苑等5个综合客运枢纽和17个轨道交通驻车换乘停车场建成,市民换乘更加方便。
借助奥运之势,北京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增强,2010年,日均客运量达1886万人次,出租汽车年客运量达6.9亿人次,省际客运量达到0.25亿人次。货运行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营业性货运量达到2.02亿吨,增长17.4%,货物周转量达到101.59亿吨公里,增长45.8%。
协同京津冀 构建交通一体化
石济客运专线、津保铁路已建成通车;北京地铁平谷线正在建设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交通一体化不断完善,给周边人民带来了货真价实的获得感。
河北燕郊有数十万北京上班族居住,多年来,只有一条102国道进京,已陷入严重拥堵状态。徐尹路是直达北京东六环的快速通道,当地群众期盼多年。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完工,有望年底通车。兴延高速公路、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新机场线、北京新机场北线也正在加紧施工。承平、109国道新线、京雄、新机场南北联络线4条高速公路的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随着京冀间的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市民对于公交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出京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河北廊坊、涞水、赤城等17个毗邻县(市、区)。此外,北京也在积极推进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2016年,三条省际班线顺利通过检验评估,目前日均客运量已达1300多人次。
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为旅客带来了便利。“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发卡66万张。北京市于2015年启动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建设,2016年年底实现市域所有公交线路“交通联合卡”全覆盖,于2017年年底实现地铁路网所有线路和市郊铁路怀密线、副中心线共22+2=24条线路全覆盖。目前,全国已有130个城市的交通联合卡可以在北京使用,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动动手指,一键出行,在道路客运方面,2017年9月,京津冀联网售票系统上线运行,北京市8个省际客运站全部接入联网售票体系,实现在京津冀区域内通过统一的门户网站、手机App和站际互售渠道等方式售票。
2018年6月28日,北京万泉河桥疏堵工程完工通车。
未来篇
北京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级大都市,交通工作按照控“需”、优“供”、强“治”的工作思路,在出行人性化、公共交通精细化、基础设施优质化、静态交通法制化、运输结构清洁化、活动保障常态化6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交通综合治理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探索交通综合治理的创新之路
今年,北京市成立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围绕出行时间和出行效率找到216个交通拥堵成因,确立了17个关键因素,未来,从控“需”、优“供”、强“治”三方面开展交通综合治理。
促进职住平衡、建立15分钟生活圈覆盖、研究小客车调控政策优化方案……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北京市通过控“需”手段,调控交通需求总量、分布和结构,降低长距离跨区域通勤交通需求,降低长距离跨区域生活类出行需求,并调控机动车保有和使用。
过去十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预计到2020年,轨道里程将新增300公里。下一步,北京市将通过优“供”手段,优化供给侧,实现地面公交网和轨道网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通过大数据精准调度运力、匹配出行信息,利用App实时查看公交运行轨迹,提前制定出行计划……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也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北京市还将继续通过数据挖掘市民出行需求,继续丰富多样化路线,发展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等。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吸纳滴滴、高德等互联网公司参与建立大数据池,实现数据统合。
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的小汽车出行里程是东京的2倍,伦敦的1.5倍,为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北京市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
此外,北京市还通过强“治”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北京将重点治理停车难问题,推进停车位规划、道路停车电子收费、严格停车秩序执法。
提升城市品质,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下一步,北京市将积极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建设“首善交通”。
图片由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提供
编辑:吴倩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