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天姥山下,浙江新昌县羽林街道兰沿村村口,新旧两座兰沿大桥一左一右横跨新昌江上。站在大桥桥头,仿佛可以听到抗战时期的枪声。70多年过去了,昔日天堑已变通途。兰沿村乘着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的东风,致力发展村级经济,村里的面貌已经大变样,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兰沿桥头截杀日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爱国人士以“抗日军、保家乡”为己任,自发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41年,新昌县桃源乡刘门坞(现新昌县南明街道桃源村刘门坞自然村)爱国青年吴显超就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被群众称为“显超部队”。
“当年的那场战斗打得很激烈,我们在村里听到枪声后,马上找地方躲了起来。”85岁的兰沿村村民俞彰法当年才10岁,但说起那场发生在兰沿桥头的战斗,依然记忆犹新。“村口的这座山叫做大岩头角山,显超部队当年挖的战壕还留在山上。”与记者一起来到兰沿大桥,俞彰法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看到的旧兰沿大桥,是1949年重建的,因为最早的兰沿大桥已经被炸毁了。”老人说,旧时兰沿大桥是新昌通往台州的必经之地。为了抵抗日军侵略,1923年建造的兰沿大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正因如此,日军要过新昌江去往台州,必须乘坐竹筏,这为显超部队杀敌提供了良机。
据《中共新昌地方史》记载,1944年9月12日,显超部队接到情报,第二天驻扎在新昌县城的日军要出东门扫荡,但经过小石佛后,日军不再前进。显超部队副队长陈汉忠推断日军要经过兰沿村回拔茅,便决定在兰沿大桥桥头伏击日军。
1944年9月13日10时左右,等日军踏上溪滩,埋伏的机枪手首先开火……半个小时之内,战士们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毙伤日军8人,显超部队则无一人伤亡。
据新昌县史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显超部队从成立到1945年1月上四明山,尤其在得到中共嵊新县委领导后,积极组织对日作战,在新奉、新天公路两侧,多次割电线、打军车、炸炮楼、除汉奸,成为一支英勇的抗日队伍。
唐诗之路重要节点
时至今日,显超部队“截杀日寇”的历史在兰沿村里依然口口相传,成为这个小山村最值得骄傲的红色记忆。
前些天,记者来到兰沿大桥寻访昔日抗战故事。新昌江上,一旧一新大桥对比明显,旧桥两头安装了防护栏,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经过,新桥上则不时有大小车辆经过。
“旧兰沿大桥已经是104国道线上仅存的最古老和等级最低的公路桥了。”新昌的“老交通”陈羽明之前曾编写新昌交通志,他对兰沿大桥的历史如数家珍。陈羽明说,兰沿桥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省公路管理局修复了兰沿大桥,1964年,兰沿大桥重建,成为104国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直到上三高速公路开通后,经过兰沿大桥的车辆才慢慢减少了。2017年,新昌交通运输部门在旧桥的西侧建了一座新桥。为了纪念当年的“兰沿大捷”历史,旧桥也被保留下来。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距离新昌县城12公里的兰沿村也实现了大发展。村委会主任陈兴红介绍,现在的兰沿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80多户680多人。“这几年,村里200多亩土地种起了水果,搞起了采摘游,人气很旺。”陈兴红告诉记者,随着交通的改善,村里打开了乡村振兴发展思路。这两年,村里的面貌已经大变样,村民收入也成倍提高。陈秋平是村里草莓种植大户,在村的对岸有10余亩的草莓基地。陈秋平介绍,老桥宽度只有7.4米,在草莓采摘期,往来兰沿桥的车辆比较多,很容易发生拥堵,甚至发生交通事故。“2016年,有一次我装好草莓送往客户单位,过桥的时候与一辆小轿车发生了刮擦,还好当时两方人都没事。”陈秋平提起往事还心有余悸,“现在好了,新桥有12米宽,比老桥加宽近一倍,行人和电瓶车都分流到老桥去了,过往兰沿桥安全多了。”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新昌制定了《关于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路线图,提出重点打造陆上和水上唐诗之路,位于新昌江上游的兰沿村、兰沿大桥成为水上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陈兴红说,乘着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的东风,他们将认真梳理和唐诗文化有关的遗迹、史实等资料,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兰沿村、兰沿大桥的文化内涵。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