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长江口,密集的船舶往来有序。突然,一架无人机飞近一艘集装箱货船的烟囱区,稳稳地悬停在烟羽中,它驻足“闻一闻”,马上就能获取船舶尾气数据,并实时计算出船舶燃油硫含量。
如何对正在航行的船舶使用燃油硫含量进行有效监测,如何从大量船舶中准确识别污染嫌疑船舶,是目前全球排放控制区监管面临的共同难题。对此,浦东海事局积极创新监管手段,破解监管难题,利用“嗅探”检测技术等手段,在船舶尾气高效遥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球排放控制区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
“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出台后,对在航船的监管是一个难题,船舶在航行途中执法人员无法登船取样测试,因此很难掌握船舶在进入排放控制区后,是否使用合规燃油。”浦东海事局副局长陈杰表示,2018年年初,该局承接了上海海事局的《船舶排放控制区内在航船舶监管研究》课题,课题组分析在航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现状,并结合上海港特点,规划了“嗅探”检测技术等远程监管方案的实施路径,为上海港对在航船舶监管的整体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浦东海事局还联合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船舶尾气排放监测监控研究》。经过近三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论证,该项目在船舶尾气高效遥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通过无人机携带‘嗅探’设备对船舶尾气进行快速检测并推算船用燃油中的硫含量。”项目组专家、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告诉记者,无人机从起飞至飞到船舶烟囱周边并检测到尾气烟羽一般仅需几分钟,在检测到船舶尾气后,通过实时监测到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稳定比率,准确估算燃油中的硫含量,可实时计算,秒出结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高:燃油硫含量偏差一般小于0.02% (m/m),最大不超过0.05% (m/m),充分满足监管政策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监测设备已获得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认证,重量仅900克,体积比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气体检测设备小一半以上,适合搭载在无人机上。随着在航船舶尾气排放检测技术的突破,海事监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浦东海事局通过开发船舶尾气监测信息平台,建立了“固定点筛查—无人机核查—执法人员登轮实查”的监管新模式。浦东海事局危防中心主任陈维介绍,船舶尾气监测信息平台上可以显示固定点筛选出的硫含量超标区域,由无人机对该区域船舶进行点对点核查,核查发现存在超标嫌疑的目标船后,执法人员再登轮实施检查和调查。“这改变了以往盲目登船抽取油样的监管方法,提高了海事执法效率,提升了港口通航效率,将有效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保卫蓝天碧水。”
据悉,浦东海事局下一步还将开展《上海自贸区船舶尾气监测与AIS系统融合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对于进入排放控制区内的船舶,确立“初筛—精筛—确定”的逐级筛查模式,建立岸基环境空气质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巡逻艇搭载红外遥感遥测系统和基于无人机的船舶尾气移动监测系统的整体监管网络,实现船舶排放控制区内的三维立体化、全方位监管。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