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交通70年发展巡礼
青年西路与龙兴路交会处。
331省道三胡故里连接线。
青年路高架出入口。
公路穿越沟河交织地区。
提档升级后的楼广线。
125省道上的K5城乡公交车。
公交场站。
331省道盐都段沿线设置休闲步道。
331省道跨朱沥沟大桥。
本网讯 70年前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陆路交通闭塞,偏远乡村无路可行;70年后的今天,盐都境内近1900公里道路外连内通,群众出行方便快捷。七十载风雨征程,七十载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盐都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交通” 话交通巨变
今年80岁的潘吉元已经退休20年,曾担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交通局局长,在交通系统工作了8年。
“现在,你们成长在这个幸福的年代,出了家门就是沥青路、水泥路,晴天雨天一个样,走个亲戚、出趟远门都是乘坐小轿车、农村公交车或者豪华大巴,可你们没有体会过以前那样的交通环境,进城主要依靠步行,穿芦苇荡、行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就是当时我们盐都交通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潘吉元在“盐都交通70年”演讲中对全区青少年这样说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盐都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老交通’,我亲见、亲历、亲为了其中一段发展历程,条条公路在目,座座桥梁在心。”
潘吉元回忆,70年前盐都境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公路,农村交通还是一张没有痕迹的“白纸”。改革开放初期,盐都也仅有几条泥土路、砂石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经过时,晴天扬起漫天的尘土,雨天溅起一路的泥水。乡间的路被叫作大田岸、小田岸、浮漕边,桥是独木桥,行人、小车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河的危险。盐都西区大纵湖、北龙港乡镇是湖荡水网地区,地势偏低、沟河交织、芦苇丛生,没有一条公路,百姓出行和运输主要靠水路船只。改革开放以后,盐都交通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对盐兴线、盐淮线和204国道盐都段进行改扩建,还新建了盐金国防公路(331省道)和宁盐公路(229省道)。这一时期,盐都农村公路发展也比较迅速。1982年,在偏远的大纵湖镇,潘大公路建成通车,盐都实现了社社(人民公社)通客运班车;1995年,盐都通村公路全部建成,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49公里。1998年10月,盐都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进入21世纪,盐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速,先后兴建了231省道、125省道和331省道过境段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以及楼大线等农村公路。“这些年,有不少像我一样已经退休的‘老交通’仍然情系盐都,心系交通,关注交通发展。今年重阳节,我们将组织20多名老同志,集中参观盐都交通建设成果,观赏交通建设新景,领略盐都交通70年的变化。”潘吉元说。
养路人见证 公路脱胎换骨
江朝华是盐都区公路站桥梁工程师,也是一名老养路工。他说,20世纪70年代初,从盐城市区到盐都西区乡镇仅有一条砂石路龙秦线连通。龙秦线即从龙冈到秦南,全长22公里,经改造后更名为秦南线。1976年10月,秦南线最早通车的路段也只是从盐城到秦南,再向西就没有路了。那个时候还是晴通雨阻的土路,一场大雨过后要好几天才能恢复通车。
“1978年6月,秦南线改建成为3.5米宽的泥结碎砖砂石路面,我在这段路上开始做养路工,见证了这条公路的变迁。”江朝华说。1981年,盐都西区乡镇有了公路,秦南线成为西区秦南、义丰、北龙港、大纵湖等乡镇连接县城的主要出行通道。江朝华说:“那个时候的路面养护以挑水、加土、刷浆、加米砂为主,由于砂石路面的平整度很差,容易产生扬尘,为了减少车辆经过扬起的灰尘,我和工友每天都要挑水浇洒道路。我们一共有5名养护人员,每人每天挑水达110担以上,一天下来真是腰酸背痛,时间长了两只肩膀都磨出了老茧,养路工作量非常大。2001年,秦南线分段改建成5米宽水泥路和6米宽沥青路,有了机械养护,我们的养护工作量也减少了。”
2016年7月,秦南线提档升级,改建成7米宽沥青路,沿线桥梁及涵洞拆除重建,沿线增设了安保设施,公路全部美化绿化。商侍村位于秦南线附近,该村村民李大爷说:“以前,我们坐车去城里只能走泥土路,一趟就要颠簸1个多小时,现在坐城乡公交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到盐城市区,出门都方便。”
新时代交通人 肩负新使命
“经过几代交通人的努力,盐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近1900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5倍,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肩负起乡村振兴的新使命。”盐都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顾勇说。
盐都区在大力发展“大交通”的同时,没有忽视“小交通”建设。2003年,盐都区交通运输部门将农村公路建设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农村交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3年,盐都区对农村公路进行提档升级,将3.5米宽的农村公路全面改造升级到6米至7米,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近年来,盐都区以“民生公路”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网全面提档升级。2015年,盐都启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发挥先行引领作用。从2013年至2018年,已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975公里、新改建桥梁856座。2016年,盐都成为盐城市首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目前,该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90公里,超过江苏省平均水平。盐都的道路通畅了,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纵湖湿地、杨待农业生态园、泾口村农家乐、三胡故居等一个个新颖别致、风格各异的旅游景点和特色农家乐亮相于乡间。
“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顾勇说,改革开放初期,盐都绝大部分乡镇还没有通公交车,直到1999年才结束无公交车的历史。2004年,盐都实行村村通客车工程,2014年全区实现村村通客车,盐都成为苏北五市中首家县级行政区域内市镇公交全覆盖的县区。如今,盐都已经形成了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农民群众“出门沥青路,抬脚上公交,一次换乘进市区”的梦想已变为现实。盐都正在大力推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今后还将打通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通畅所有“毛细血管”,并与“主动脉”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让百姓共享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七十载沧桑巨变。如今的盐都,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一条条新修的农村公路犹如飞舞的彩带,环绕在水乡大地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25省道五期、阜兴泰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正在逐步推进;新一轮的交通大变革正在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型,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发展,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有序演变,率先发展的盐都交通正在阔步向前。
本版图片由 盐都区交通运输局 提供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