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水运行业的劈荆斩浪、一往无前,海事部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海事管控能力,不断完善水上安全治理结构,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使船畅其行、货畅其流,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70年来,水上交通事故统计表上逐年递减的数字,无声诉说着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巨变,讲述着海事人忠诚履职、奉献担当的精彩故事。“11·24”特大海难事故是海事人永远的伤痛,经历水上运输安全年的洗礼,尽量减少水上交通事故发生,是每一个海事人的最大期盼。
70年来,海事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针对漏洞和顽症,敢于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开展“平安船舶”“打非治违”等一系列、一轮轮针对性强且成效显著的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扭转了被动局面。
总结规律求长效。确定了“六区一线”重点水域、“四客一危”重点船舶、“四季三节”重点时段、“四船一链”重点环节等监管重点。坚持“船员、船舶、环境、岸基支持”系统管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动企业主体责任与海事监管责任逐层落实。
安全治理靠人民。适应海事管理由港区走向全水域的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整体联动、有效融合,打造责任链,编织安全网,努力形成水上安全管理多方共商共治共享的“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
法治为基重规范。制定、修订规章、行业标准,推动相关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出台,全面覆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各环节、各要素的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统一执法流程和履职标准,确保执法的程序化、规范化。
智慧监管更高效。信息化监控与现场执法有效联动,实现从“签证+巡航”向“信息化监管+精准治理”的转变;船艇、飞机、移动指挥车、无人机等搭建的立体化监管格局,为水上交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E航海”战略、北斗导航现代海事通信技术等,构建起了高速、畅通、安全的船岸之间、船船之间通信交互系统。
70年的努力探索与奋斗,建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海事部门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之路。
70年的自我革新与完善,经历了海事体制改革从“政企分开”到“由事转公”的身份之变,完成了由“一水多监”到“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之变,一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海事队伍,正以全新的姿态,奔跑在服务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
海事执法人员对外轮进行安全检查。
渤海湾客滚运输:从事故多发到安全畅通文明
日前,乘客于先生很熟练地把爱车停在客滚船的汽车舱里,然后乘电梯来到自己的海景客房休息,打开电视,并不时欣赏窗外随船飞翔的海鸥。近年来,他经常这样坐上像豪华邮轮一样的超大型客滚船,来往于烟台和大连之间,感到很舒适、很安全。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情形。
渤海湾,历来是交通运输部“盯牢”的“六区一线”重点水域之首。因种种原因,在本世纪更迭的数年间,这里海难事故一度频繁发生。特别是1999年发生的“11·24”特大海难事故,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那时二手进口船舶充斥市场,部分船员素质低下,船舶超抗风等级航行,碍航养殖很多,搜救手段落后……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了海难事故多发的局面!”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常务副局长刘功臣表示。
渤海湾水上交通严峻的安全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应对,对当时的交通部及山东、辽宁省以及各海事部门来说,是一次巨大考验。
长效管理防患于未然。
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交通部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并重点整顿渤海湾水域。3年里,围绕事故症结的“人、船、环境、管理”等要素,大刀阔斧展开治理整顿,以消除事故隐患,建立长效机制,还一个“安全、畅通、文明”的客滚运输市场于民。
首先向老旧客滚船开刀。检查评估所有营运客滚船,该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直接淘汰。明文规定,客滚船船龄达到30年必须强制报废,渤海湾禁止进口二手客滚船舶。鼓励企业造新船,并提出了比国际标准更严、更高的要求。通过减少、下线老龄船,新增大型客滚船,渤海湾客滚船平均船龄从20多年降至10年左右。
其次,采取强有力措施规避重大隐患。针对客滚船车辆超载、系固不良等难题,出台了很多明文规定;督促港口客运站引入大型滚装车辆安检仪,并对旅客行李实行100%安检;协调气象部门在烟大航线及附近水域新建自动气象站、雾探器等,加强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在烟台、大连两地建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在2007年又进行改扩建,让信号全覆盖。
为解决“人”的问题,对客船、客滚船船员的学历、适任证书、任职资历出台更高标准的特别规定。同时,海事对船员实施从培训、考试、发证、公司管理和现场监管各环节的全程跟踪、闭环管理等。
在连续3年的安全管理年活动中,烟台、大连两地海事部门把活动的开展作为全年工作主线,紧紧抓住船公司安全管理主体,以及船舶、船员、船长等关键环节,瞄准重点,稳步推进,切实牵牢客运安全监管“牛鼻子”。
在此基础上,由海事部门牵头,开展了由山东、辽宁两省28个部门和企业参与的烟台至大连“安全畅通文明”航线创建活动;在船舶密集的蓬莱至长岛航线实行分道通航制,并把两个船舶频繁交叉区划为警戒区;推出船长开航前声明制度、船舶安全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多方联手协作,多项制度措施形成合力,客滚船安全运营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
近十年来,渤海湾再未发生过等级以上客船事故,渤海湾客滚运输呈现“安全、畅通、文明”的良好局面。
成山头VTS中心。
2800公里水上高速路一“线”牵
2019年9月下旬的一个中午,长江口潮水上涨至常熟段,透过苏通大桥主通航桥孔望去,短短20分钟内,有近百艘船舶通过。其中有两三百米长的大海轮,也有二三十米的小江船,大小船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井然有序,俨然一幅畅行“水上高速路”的场景。
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事部门在长江干线航道上划定了界线和规则,让来往船舶遵循“大船小船分流”“各自靠右航行”原则,并按照最低和最高限速标准航行。
没有“规矩”之前,长江上的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994年我刚参加工作时,长江上还没有定线制,每次引航都捏着一把汗。”拥有25年长江引航经验的高级引航员陈峰回忆道。
2005年将适用于沿海的船舶定线制规则引入繁忙的长江江苏段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自从大船小船各行其道,我们引领大型海轮跑得更快了,安全有保障,再也不用担心小船窜来窜去了!”陈峰动情地表示。
治重疾需用良方。从1996年《长江下游分道航行规则》的推出,到上海、江苏、安徽及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等各区段分道航行和定线制的逐步实施,再到今年3月1日长江四川段分道航行规则的实施,长达2800公里的长江干线“水上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一代代海事人合力描绘出了一幅美丽、壮阔的长江干线船舶定线制画卷。
以船为本、便利航运,是制定各区段船舶定线制航行规则的首要原则。上海段采用复式通航分道,并创新使用AIS虚拟航标来标识深水航道边界线;江苏段的“分道”、“分流”设计,让上下行的大船、小船各行其道,形成规范有序的“快慢车道”;长江中上游则实行船舶定线制一般原理与特定航段实际的有机结合等。
定线制的实施,让船舶航行行为得以规范,通航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矩”形成,所带来的安全、航运、经济、管理效益不可估量:有效提升通航效率、减少事故发生,保障航行安全、防治水域污染;有效促进港航企业快速发展,造船、物流企业竞争力增强,沿江开发成效显著……定线制堪称长江航运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海事部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美丽长江的重要举措,也成为践行“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
从1996年1月1日“开工”,到2019年3月1日全面“竣工”,23年完成的长江干线船舶定线制,令长达2800公里的“黄金水道”犹如一条无形的丝带,串起沿江数十个大小城市,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千里眼”“顺风耳”“超级大脑”
成海事监管新“三宝”
2019年9月20日,横跨繁忙的长江下游、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合龙。
5年大桥建设期间,狭窄的桥区水域内,每天有1500艘次通航船舶与近300艘次渡船、施工船“十字”交汇,却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实属难得。
“VTS值班员在后方专台值守,远程监控,并对上下游船流进行调控;驻守一线的海巡艇,则靠前指挥、统一调度,并借助CCTV、VHF、船E行、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共同维护桥区水域安全,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家港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许国才自豪地说。
沪通长江大桥的维护实践,是海事利用高度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装备,为科学、有效监管助力的缩影。
经过70年的建设,海事系统基本建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设施装备体系,给海事人员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超级大脑”,显著提升了监管服务能力。
而在以前,却完全“老土”。
“当年,一面小红旗,一个口哨,一只扩音喇叭,就是我们的‘三件宝’了!”在守护着长江尹公洲“Z”字形航段的镇江大沙海事处办公趸船上,一名老海事谈起当初的监管状况时,感慨地说。
面对日益增加的通航密度和潜在的新风险,海事人乘势而为,以科技信息化推进安全监管现代化,一大批监管基地、监管装备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以VTS、AIS、CCTV、DGPS、VHF为主的现代化监管系统逐步完善,大幅提升了海事管控效能。
自2013年以来,部海事局还依托这些系统,全面推动“智慧海事”建设,实现海事管理大数据共享、共用,奏响了一曲现代化海事监管与服务的和谐曲。
“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知道整个辖区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妨碍安全和效率的因素等,辖区已‘可视、可听、可控’。”谈起多年来打造的“智慧交管”,山东海事局局长袁宗祥欣慰地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过去,由于装备的原因,我国对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海事监管“鞭长莫及”,对众多恶劣天气下的抢险救助任务更是无能为力。
然而,随着2002年我国第一艘千吨级可装备舰载直升机的海巡船“海巡21”轮、2005年第一艘3000吨级现代化海巡船“海巡31”轮、2009年3000吨级海巡船“海巡11”轮、2013年5000吨级巡航救助一体船“海巡01”轮的列编,海事部门对海区的有效监管和快速反应能力快速突破,开创了中国海事维护海洋权益的新纪元。
“最难忘是2005年7月,对‘春晓’、‘平湖’油气田船舶进行监管。那是中国海事首次把100海里纳入监管范围,维护了我国海洋权益。”“海巡31”船第一任船长刘天军说。
这些配有现代化监管和应急处置设备的海巡船,在重大抢险救助、应急处置、跨越海区巡航、大型演习指挥,海事文化交流等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向国人展示了海事的权威,向国际社会叫响了“CHINA MSA”。
如今,海巡船艇已呈序列化、规模化发展,与飞机、移动指挥车、无人机等装备协同运作,形成了立体化监管格局,为水上交通安全持续提供着有力的保障。
海天之间织就成网成链的智慧航海保障网
海运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测绘的探路,航标的指路,海上通信的“一呼即应”。70年来,从“萤火虫”到航标成网成链,再到E航海,海事航海保障系统瞄准科技前沿,实现了一次次大跨越。
在南海西沙偏远海域裸露的礁石上,插着一根一米多高的木棍,上面系着一块被海风撕扯得所剩无几的破布。据老渔民讲,这是以前渔民立的“土航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沿海干线有航标,船舶快到港口时,船员拿着望远镜,在漆黑的大海上努力寻找像‘萤火虫’一样的航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副局长郑和平介绍道。
1984年,交通部提出“让航标灯亮起来”,进而提出“使航标成链”的目标。经过几代航标人的努力,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其他导助航设施的发展,使沿海航标真正亮起来了。
航标效能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如今,沿海港口和航道全面覆盖着联网成链、性能可靠的航标系统,贯穿了我国1.84万公里海岸线。
在测绘方面,科技创新之光照亮锦绣航程。
从原始的人工六分仪定位技术,到DGPS全球定位系统再到如今的厘米级北斗差分技术;从粗糙的人工测深杆,到多波束系统,再到水下机器人;从蒸汽船到新型测量水文船舶,再到综合测量船,以及在南海、南极都大显身手的无人测量艇等……海事测绘人向科技创新要效益,促使测绘业务更加精准、更加便利、更加高效。
“数字航标”、“电子海图”的应用,AIS的诞生及功能升级,使船舶航行进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天津港E航海试点工程、洋山深水港区E航海示范工程的建设,整合了VTS、GPS、ENC、ECDIS、AIS等众多助航技术或系统,形成“航海大数据”,并按需派生出各种个性化应用,以智慧航保助力海运强国建设。
海上安全通信业务发展迅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高效畅通,传送的海洋电波,让身陷险情的人们“一呼即应”,在台风来临、地震海啸、海洋防灾减灾中,演绎了一幕幕生命奇迹。
人民有所需,航保有所应。
如今,鼠标轻轻一点,辖区全景豁然展开,重点船舶、违法违章记录清晰显示;船员进入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就可申办证书,轻松便捷;查询AIS信息服务平台,“海嫂”就能知道爱人所在船舶的具体位置,天涯变咫尺……通过科技创新,在海浪之上、海天之间,海事部门织就了一张张智慧的监管服务网,绣出了一朵朵航海保障之花,重塑着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新格局。
海事保障南海油气开发项目安全进行。
本版图片由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提供
编辑:王禹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