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他们是蓝色国土的耕耘者,劈波斩浪,踏浪而歌,驾驶着一艘艘巨轮,沟通全球,畅通贸易。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世界上一半的人将会受冻,另一半人将会挨饿”;
他们是海运强国的基石,奋发有为、逐梦远航,在推动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中一路先行,凝聚起磅礴力量;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船员。目前,我国注册船员近160万人,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船员事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过从起步坎坷跨越和辉煌,为经济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为国家航运事业和全球贸易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海事部门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全心全意为船员谋福祉,为船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船员更有获得感,更加受到尊重,矢志不渝地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200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并在全国实施,此后,相继制定了《海员外派管理规定》,修订《船员培训管理规则》《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等一批部门规章;2016年,《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船员的健康保护、医疗、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与国际接轨。目前,以《船员条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际航运发展需要的船员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这些关心、关怀、关爱船员的规定让船员感到更有尊严、更有地位。
维护船员合法正当权益。2009年,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正式启动,搭建了一个就保护海上劳动关系各方合法权益等有关重大问题的经常性沟通与协调的协商平台。在三方机制的推动下,船上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制定了《船员在船伤病亡处理行业标准》,增加了女船员权益保护规定;通过外交渠道,有效处置了多起海员境外突发事件……海事部门主动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船员享受到更多劳动经济权益和“专属优惠”。
刷新船员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远程和无纸化考试到异地办证,从“口袋工程”到船员个税优惠政策出台,远洋航行从需要第三国换发船员适任证书到与25个国家(地区)签署国际海员适任证书互认或单边承认协议……海事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船员的幸福指数。
锻造高素质船员队伍,共筑海员强国梦。从1998年我国成为第一个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审核和第一批进入STCW履约“白名单”的缔约国,到名列各备忘录组织“白名单”成为“优质船旗国”;从改善考场环境到改革考试方式;从推进远程教育培训,到推行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海事部门努力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打造了一批“讲理想、有信念、思想稳定、作风顽强”的高素质船员队伍,让世界刮目相看。
“走出去”的坚强后盾
2018年1月,中国与卢森堡签署协议,中国籍船长和高级船员如在卢森堡籍船舶上任职,仅需持有我国海事部门签发的相关证书。至此,与我国签署承认或互认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5个,为海员“走出去”创造了更多便利。
据统计,目前约有14.6万人次的中国海员服务于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并且这一队伍正以每年7000人次左右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海员劳务重要输出国之一。如何维护海员境外权益,保证外派海员队伍稳定?海事部门开出一剂剂“药方”——
提升履约能力。1997年,中国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了全套履行《STCW78/95公约》文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准时提交履约文件的国家。最终,中国率先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审核进入“白名单”。这意味着我国在培养和训练、评估认证符合国际统一规范要求、能够适应国际化需要的海员方面已获得资格,同时获得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充分肯定。
便利船员出境。2010年,海事部门推动颁布《海员外派管理规定》,让海员外派有了坚强保障,海员外派数量大幅增加。
签订社保协定。中国通过与荷兰、法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家的双边社保协议谈判,为外派的中国海员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保障。目前我国已经与8个国家签订了双边社会保障协定, 其中包含了涉及外派海员的社会保障专门条款。
制定处突程序。2017年12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船员境外突发事件处置程序》,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中国籍船员境外突发事件的处置,保障船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船员的合法权益。
出实招,见实效。如今,我国海员外派达14.6万人次,外派范围从当初亚洲地区国家发展到包括欧美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航运公司。船员海外就业市场不断拓展,外派海员的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口袋工程”带来暖暖的幸福
南京港轮驳公司船员吴柏成第一次通过船员远程考场参加考试后,深感便利。“以前,我得根据考试计划,先到政务中心报名,等待海事部门安排考试时间,再到政务中心缴费领取准考证,最后才可参加考试。如果错过了考试时间,1个船期回来要过10个月左右才能补考。”谈到船员远程考试带来的变化,小吴欣喜不已。
这种变化得益于“口袋工程”的实施。“口袋工程”是海事部门针对船员流动性大的职业特点,量身定制的一体化服务项目。它由船员自助服务平台、移动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培训平台、远程考试平台组成,服务项目覆盖船员职业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将电子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装进了口袋。目前,“口袋工程”已惠及148.3万船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本着对船员高度负责的态度,海事部门越来越重视船员服务工作。尤其是随着船员队伍壮大,各地海事部门相继探索了特色服务。
汕头国际海员俱乐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海员法律维权接待处,协助海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海员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切实推动了海员法律维权工作。
2015年,天津海事局“北海之声”海上广播正式开通,为船员听众送去了第一声问候。从此,来往天津港的船员不仅能够及时获取综合安全信息、法律咨询、考试资讯、安全培训知识以及海上音乐等,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互动,向家人传递平安的讯息和祝福的心愿。
悄然走进船员内心的还有江苏海事局的幸福船员团队。他们开通了“雷船长热线电话”,把船员所需当作自己的大事,坚持“每天一人值班”的工作机制,日复一日帮助了数万名船员申报各类业务,让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不止如此。在每年6月25日“世界海员日”,交通运输部主要领导都会致信慰问全国海员,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海员,关注海员,感恩海员。细节之处的人性化服务,让船员备感温暖与贴心。
特色贴心的服务,一点一滴的改进,似一股股温泉,暖了船员的心窝,让船员感受到了尊重和关爱,也改变了老百姓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刻板印象。
三方协调机制鼓起船员“钱袋子”
2018年1月1日起,船员基本薪酬上涨2%至3%,在船服务超过11个月的,将享受额外超期补贴。全球航线和东南亚航线海员每日最低伙食费标准,分别上涨到9美元和7美元。这是自2009年12月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简称三方协调机制)正式建立以来,带给海员们的又一利好。
时间回溯到2009年12月23日,由交通运输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中国船东协会组成的三方协调机制正式建立并启动,揭开了我国海员权益保障体制机制建设的帷幕。随后,在全国海上三方协调机制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省(市、自治区)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逐步建立。截至目前,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黑龙江、辽宁等9个省(市)级三方协调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基本实现了在沿海省份的覆盖。广西、海南、江苏、长江、深圳等地的三方协调机制也在积极筹建当中。
建立以来,三方协调机制在解决船员就业渠道少、信息不畅通,劳资纠纷多等问题,以及船员体面工作得不到保障等难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船员队伍发展、维护船员权益、促进航运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制定颁布,海事部门充分考虑到船员工作的职业特点,将“维护船员的合法权益”作为《条例》的立法宗旨之一,从六个方面对船员的权益保护作了规定。
2016年11月12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这是我国航运史上的大事件。围绕着批约和履约,海事部门推动交通运输部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包括《海事劳工条件检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船员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要求》《船员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及事故预防标准》等多个规范标准。同时,还开展了海事劳工财务担保机制等多项研究。这些工作为船员权益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技术支持。
如今,完善的服务船员机制正在凸显黄金效益:船员集体协商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船员集体协议得到大力推动,开始试点船员劳动合同范本;海员工会和船东协会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每年对集体协议进行修订。
体制机制的完善,让船员的权益保障持续加强,船员职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此外,通过持续开展“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海员技能大比武”等系列活动,编撰出版《中国海员史》,开展寻找“最美海员”活动、中国海员发展成就主题系列宣传活动等,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海员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船员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山娃娃”过上新生活
今年28岁的徐马桩是一名在国际航线轮船上的值班水手,如果不是坚持选择了航海技术专业,这位来自延安的“山娃娃”恐怕至今也不会走出黄土地,去大海上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新的生活。海员职业不但让徐马桩自豪,也让徐马桩和他的父母脱贫致富。
改变徐马桩人生的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和海事部门。2007年,按照交通运输部、部海事局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的战略部署,天津海事局会同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立足延安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十余年来,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已形成航海类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船员是水上运输的最终实现者,航运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船员,船员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航运。海事部门将脱贫攻坚与船员培养相统一,提出“政府支持一点,企业扶助一点,学校减免一点”,力求为延安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率先脱贫开辟新通道。截至今年上半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已累计招收航海类专业高职学生1265人,培养输送航海类毕业生800余名,在帮助西部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储备了航海人才。
能不能让老乡脱贫,最关键的还是就业。海事部门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每年组织辖区大型航运企业、船员服务机构参加该学院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双选会”,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充分的选择机会,就业率达100%。
扶贫梦想还在不断延伸。今年7月26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支持甘肃省六盘山片区精准扶贫——“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第一期结业典礼暨就业签约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此次培训班在全国首次采取全免费培训方式。如今,参加培训的13名学员已经走上船员工作岗位,通过就业实现了脱贫。
民生暖阳照耀千家万户。在海事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船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未来的日子更加充满希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提供
编辑:王禹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