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 维护国家权益

2019-10-17 16:46:55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吴楠 -标准+

本网讯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翻开新中国成立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海事总会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海洋强国的赤子之歌——

有一种自豪,叫我的船悬挂五星红旗!脱离“黑名单”,进入“白名单”,中国海事的开航前检查,为“流动的国土”保驾护航。

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海员!海员是海运强国的基石,在一代代中国海员手中,那一本由中国海事局颁发的蓝色海员证,既是海员航行途中的通行证,也在时刻提醒着游子,无论航行到世界任何角落,你们的背后是中国。

有一种安心,叫祖国为我护航!2008年以来,我国海军开始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展护航行动。11年来,海事系统共选派25批次共25名优秀船长作为联络员,他们发挥专业英语沟通能力强和航海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我国包括港澳台远洋运输船舶和渔民提供最有效的保护,被亲切地称为海军与商船的“红娘”。

有一种速度,叫祖国接我回家!2014年5月,3000多名华侨困于越南。中国海事接到指令后,立刻征用5艘国内大型客滚船,配发国际航线证书,启动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确保前后方联络畅通,全力争取越南港口和海事部门支持,星夜兼程接回在越人员。

有一种坚定,叫灾难面前逆风前行!在“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海巡01”轮等4艘海巡船在现场担任指挥船,协调各国船舶和空中力量实施救援,并成功实施海洋清污指挥作业,成功避免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有一种忠诚,叫巡航在祖国蓝色国土上!从港区走向深海,从内河、领海基线走向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我国大型海巡船逐浪前行,开展水上执法、实施抢险救助,海事人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有一种信仰,叫我代表中国!当南海灯塔光束刺破静寂黑暗的海面,为中外船舶指引航向;当我国港口国检查官登上外轮,为我国海洋构筑安全绿色发展屏障;当我国代表在国际海事会议上,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方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

进入新时代,海事人将自己的命运更加深刻地嵌入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中。

他们争当交通运输行业排头兵,挺进深蓝为海洋强国提供更高质量的航海保障;他们誓做一流执法铁军,保障祖国蓝色国土的安全和清洁;他们从“广”布局,深化国际合作维护祖国权益,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方案;他们不忘初心,守护外派海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

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那一抹抹海事蓝,正挥洒着青春与热血,行走在海洋强国最前沿;碧海丹心乘风启航,在交通强国的征途中,把使命扛在肩上,把祖国放在心中!

护航“流动的国土”

船舶是流动的国土。经贸兴,国家强。世界上90%的贸易往来要靠海运完成。行驶在四大洋的船舶,既疏通着国家间的经贸命脉,又关乎着船旗国的国际声誉,同时也对所到国海洋环境安全、港口安保等造成直接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刚刚走出国门的船舶大多以老旧二手船为主。1997年,我国同时被“巴黎备忘录”“东京备忘录”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列入港口国检查的“黑名单”。

进入“黑名单”,无疑会严重影响中国船队在国际上的声誉,降低中国船公司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力,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并会对中国作为航运大国的形象、地位产生不良影响。

这是中国船队发展的非常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说,中国海事在“降滞脱黑”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1997年3月起,当时的交通部陆续出台一系列“降滞脱黑”政策,旨在加强对重点船舶检查,通过制度约束规范船公司加强船舶整改。

“当时国内的港口国检查官也就100余人,有时每天要检查近千条船,还要对自己的船舶进行开航前检查。但是非常时期,大家憋足一口气,一定要把滞留率降下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巡视员黄何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3年后,中国真的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脱离港口国检查“黑名单”的目标,中国船队在国际上得以扬眉吐气。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我国船旗国检查、港口国检查由弱到强的巨变中,中国海事聚焦国内外船舶安全发展,彰显了中国海事坚决守护蓝色国土的决心,有力助推了中国船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五星旗船舶在国际海运交往中赢得广泛赞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构筑起安全、绿色、环保屏障。

海事人员对外籍船舶开展港口国检查。
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救助生病船员。

200海里与2000海里的博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外,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如今,通过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LRIT),我国海事人员可以远程识别跟踪距我国海岸线1000海里区域内悬挂任何国旗的任何船舶,对于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来自海上的潜在恐怖袭击,于2002年向国际海事组织(IMO)提交了“引进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的提案。2006年5月,LRIT议题在海上安全委员会(简称海安会)第81次会议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关于LRIT的SOLAS公约修正案”等提案获得通过。而1000海里的确定,当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海事局原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回忆了2002年海安会的情景。当时美国在会上提出建立LRIT,并提议监控里程应为距国家海岸线2000海里。当时我国的海域监控能力不足200海里,根本无法达到美国提出的标准,而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态度不一。海安会主席提出由参会国投票表决。考虑到中国现实的监控能力,刘功臣与美国代表进行了沟通,并推动会议最终作出决定,将此议题留到下次会议再进行讨论决定。

回国后,对于这项关乎我国未来国土安全的议题,代表团立即向外交部进行通报,并给出建议:鉴于美国提出2000海里,我国提出的监控里程要留出弹性。这一建议得到了外交部的认同和采纳,并最终将上限确定为1000海里。

2003年,各国重聚海安会。大会成立了由中国和美国共同牵头、几十个国家共同组成的工作组。会上各国代表既在反恐的立场上密切合作,同时又要考虑本国的实力和利益而展开博弈。美国从2000海里减少到1500海里、1200海里,中国从400海里增加到600海里、800海里,最终,在中美两国的共同推动下,会议将LRIT对船舶的监控范围确定在距海岸线1000海里区域内。

这次会议的成果,是在中国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从此我国在IMO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LRIT的应用,加强了我国对船舶的管控能力,在客观上也提升了我国的安全防御能力。”刘功臣如是说。

守好祖国南大门

南海,是全球海上交通最繁忙水域,全球二分之一的商船、三分之一的货运总量和我国40%以上的外贸货物、80%以上的石油途经于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道的南海,因承载着新世纪的中国梦再次焕发生机。

航标是行轮的眼睛。2014年3月14日,西沙南沙航标处正式挂牌成立,掀开了“航保南进”的新篇章。一批批技术过硬、信念坚定的航保人,从三沙永兴岛出发,一路向南,设航标、绘海图、建基站、点灯塔……立志将“海上高速公路”架向南海,倾心守护中外船舶平安航程,努力把这里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2015年10月9日,在我国南海深处的华阳礁上,巍然矗立的华阳灯塔正式建成发光,夜间射程22海里的光束,刺破静寂黑暗的海面,为远航的船舶指引航向,被渔民亲切称为守护南海的“平安灯”。随后,赤瓜、永暑、渚碧、美济灯塔陆续投入使用,在填补我国南海航海保障设施空白的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灯塔事业从沿岸走进深蓝的新局面。

保障南海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畅通,海事人信念不息,脚步不止。今年8月,实现了AIS信号对南沙华阳礁、赤瓜礁、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附近海域的覆盖,为航海用户和海事监管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南沙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在500海里范围内的船舶将自动接收天气和海况信息。

一名老海事曾经这样说,国家可以通过巡航来管控本国水域,“巡”代表着一种存在和威慑,是提高我国管辖海域管控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为南海巡航次数最多、也是我国首艘总长超过100米的大型海事公务船,“海巡31”轮的履职历程,是中国海事在南海巡航的一个缩影,也留下了中国海事维护南海海权的深深足迹。

2010年5月,“海巡31”轮执行我国第一次对西沙、南沙、东沙群岛海域大规模海事巡航。2011年时值南海争端风起云涌之际,越南在南海海域举行实弹军演,“海巡31”轮不怕艰险横穿整个南海进行巡航执法,有力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决心。在中日海上争端日趋紧张时,多次巡航春晓、平湖油气平台。中菲海上争端日趋紧张时首次对南沙群岛的仁爱礁等海域开展海空立体巡航。

目前,南海已实现常态化巡航,“海巡01”轮、“海巡31”轮、“海巡21”轮等我国旗舰海巡船参与其中,海空立体巡航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对南海海域的监管能力,开创了中国海事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新纪元。

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华正茂。壮阔70年,奋进新时代!中国海事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行!

华阳灯塔。

本版图片由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提供

编辑:王禹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