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 贡献中国智慧

2019-10-17 16:47:1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姜秋华 -标准+

本网讯“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时举办两个培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利用环球学院的优势资源。”2019年9月19日,由中国海事局和国际航标协会(IALA)联合举办、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承办的2019年国际海上导助航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专家联合培训在温州同时结训。在结训仪式上,IALA副秘书长奥马尔非常感慨,他说,中国海事局很早就采用了IALA全球示范课程,展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能力。目前,这种新模式被复制推广至南非。

这是中国海事人国际化发展成就中新增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海事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由虚心好学的“学生”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师”,由“对外取经”到贡献“中国智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事人的声音越来越嘹亮,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国际舞台的表现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责任担当,不辱使命,始终挺立在国际海事发展的时代前沿。自195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8次会议批准承认《1948年海上避碰规则》以来,我国积极认可接受国际海事公约,并将之转化为国内海事法规与实施细则。截至2018年年底,在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的51个公约中,我国已经成为41个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海事人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跟踪研究、转化吸收和创新升级,国际海事履约能力和水平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位居世界前列。自1989年以来,中国连续15次当选为IMOA类理事国。2006年原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当选为国际航标协会(IALA)大会主席,成为首位中国主席。目前,有3位中国海事人在IMO秘书处任职。

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用一份份过硬的“中国方案”展现大国外交的海事担当。自1973年11月我国首次参加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全体大会,正式登上国际舞台至今,中国海事实现了从初期参与国际会议的“不迟到、不早退、不发言”到全面参与全球海事治理,再到逐步主导制定国际规则,制度性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8年,中国海事向IMO提交了68份提案,与上年相比提高了74%,频频在国际舞台发出最强音。

开放合作,拥抱世界,用“中国力量”凝聚全球海事发展合力。中国海事人始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互利共赢的广阔胸襟,广泛参与IMO相关会议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与各国海事部门的互访、交流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交流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逐步实现了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展望未来,中国海事人在国际舞台还将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

顺利通过IMO700多项政府义务审核

“2009年11月7日至18日,IMO自愿审核组对我国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审核。审核组认为,中国积极履行了国际海事公约规定的700多项政府义务,达到了相关规定的标准。其中,开展中国籍国际航线船舶开航前检查、海上搜救中心体制和运行模式、简化程序接受公约生效的方法等三项内容堪称亮点。”中国海事局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宋巍表示,在外力推动和自身努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海事履约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中国海事人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持续推进海事履约能力建设,按照国际公约,搭建起完备的沿岸国、船旗国、港口国履约体系,国际履约能力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实现由弱变强的蜕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历史答卷。

自1997年开展三年“降滞脱黑”攻坚以来,中国籍船舶在国外滞留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善,中国籍船舶被巴黎备忘录、东京备忘录等港口国组织列入“白名单”,滞留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中国籍船队质量和声誉得到广泛认可。

自2000年11月中国成为IMO“完全和充分履行《78/95海员培训值班国际公约》”第一批“白名单”国家至今,我国履行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的独立评价报告通过IMO审核,连续三次以“零缺陷”持续保持IMO“白名单”国家身份。此外,我国先后与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25个国家(地区)缔结了船员适任证书双边(或单边)承认协议,为中国海员走向全球铺平了道路,中国的船员适认证书成为全球海员含金量较高的证书。

从1977年11月被选为IMOB类理事国到1989年晋升为A类理事国,中国已连续15次保持A类理事国的身份。2018年,中国先行一步,率先成为IMOA类理事国中首批批准使用电子证书的缔约国。

中国海事局原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第一次会议上作报告。

“海事课堂”扎根东盟

虽然只有短暂的19天学习与交流时间,但是来自斯里兰卡海岸警卫队的加米尼·拉特纳雅克感到充实而有收获。

2019年9月1日,他在上海参加了中国—东盟及相关国家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操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通过专业、深入的培训,他可以更加高效地操作VTS系统,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他希望,每一位学员回国后都能在各个岗位和领域里学以致用。

从2014年起,共有5批次12个国家108人次参与了中国—东盟海事相关业务培训,通过提供专业的海事交流、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和友好的文化展示,“中国智慧”的种子,越来越多地在国外扎根、结果。

在中国—东盟交通运输部长会议框架下,2005年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成立。这是中国海事局牵头成立并主持的唯一的区域性合作机制。机制成立后,中国海事局牵头制定了首个地区性发展战略——中国—东盟海事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随之,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澜沧江—湄公河海事安全监管设施建设、国际航标管理人员培训班、马六甲—新加坡海峡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备和应急能力培训班、渡运安全研讨会等。“该项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海事部门交流经验、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提升了我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海事局国际合作处处长谢辉表示。

展现中国海事智慧的“课堂”并不限于国内。近年来,随着我国履约能力越来越强,海事人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走出国门授课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在巴黎和东京备忘录协作框架事项下,我国曾多次选派优秀安全检查官赴“一带一路”沿线的利雅得备忘录地区开展专家授课,为港口国监督技术相对落后区域提供“中国经验”。我国专家以其精湛的业务水平、多领域的知识积累与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受到了利雅得备忘录组织、东京备忘录组织及各备忘录组织受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2016年11月25日,中国海事局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7届会议上向国际海事界介绍中国海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这是IMO成立60年来首次邀请成员国就海事管理体制机制发表主旨演讲。

2005年, 中国代表参加国际海事组织(IMO)第24届大会。

改进IMO工作机制提案获全票通过

“过去,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会议通常表现为不迟到、不早退、不发言。”谈及中国海事在国际舞台的变化,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刘功臣感慨地说。而如今,从履行国际公约、参与国际会议到提交“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海事治理,在国际舞台制度性话语权上,中国海事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中国海事之声”越来越嘹亮。

“有效利用事故经验教训,改进海员培训教育”的提案就是中国海事人在国际舞台发出专业、权威的时代强音,推动“中国经验”国际化,引领全球航运追求本质安全的一个典型案例。2016年5月11日至20日,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6届会议上,中国海事局的提案获得全票通过。该提案是我国首次针对IMO工作机制提出的重大改进建议,将我国以海事调查推动海上安全管理链建设的理念推荐给了国际业界。根据提案建议,IMO履约分委会和人为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将建立系统化的工作协调机制,人为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将有效利用履约分委会总结的事故经验教训,改进海员培训教育体系,以减少重复性事故发生。

“今年7月,IMO履行法律文书分委会已经明确,改变其过去由IMO统一编写海难事故教材的传统做法,改由各成员国各自编写教材上报IMO。”上海海事局船检管理处三级调研员沈毅康表示,中国海事局充分利用在事故调查、船员培训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全国海事系统典型事故案例进航运公司进船员培训机构活动的成功经验,正收集相关事故素材,着手编写教材。

中国海事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国际舞台发声,维护国家和行业发展利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就是其中一个重大典型案例。2014年11月,IMO MSC 94次会议一致通过认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全球海事无线电导航系统组成部分,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了进驻国际海事领域的“通行证”,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同样具有向全球海事用户提供服务的国际地位。

“我们积极助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战略的推进。近几年来,我们成功将北斗性能标准纳入海事应用定位、导航及授时导则,确保海事应用北斗基础产品的国际合法地位;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纳入国际航标协会的E航海战略;成功将北斗卫星和遇险搜救载荷纳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中轨道搜救卫星系统;推动北斗加入GMDSS在IMO正式立项。”谢辉表示。

中国海事人还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我国企业利益。比如,2018年,他们积极推动水镁石和绿泥石两种矿石资源正式纳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货物明细表。提案在2021年强制生效后,将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提高我国水镁石和绿泥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日、韩等国的市场占有率。

国际海上导助航培训班学员参观我国民用海图生产流程。特约记者 庞皓严 摄

“海巡31”轮一次划时代的远航

“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这一晚因为今天上午中美海事联合搜救演习取得成功而显得更加美好,希望中美海事能在今天成功演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海事交流合作领域,为推进国际海事安全而共同努力。”夏威夷当地时间2012年9月6日晚,美国海岸警卫队第十四区司令查理斯·瑞伊将军在“海巡31”轮举办的冷餐会上说。

“海巡31”轮出访美国夏威夷,是一次划时代的远航。时光回溯至2012年8月25日至9月20日,“海巡31”轮跨越大半个太平洋,往返航程10400海里,历时27天,圆满完成了对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出访任务。这是中国公务船第一次出访美国,第一次和美国海岸警备队举行实战联合搜救演习,既是首次搭载直升机,远航万里跨越太平洋,检验中国海事远洋巡航能力的一次历练航程,更是一次展示中国海事风采、深化中美海事合作的友谊之旅。

与“海巡31”轮一样,中国海事其他的旗舰船艇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出访重任。2004年“海巡21”轮赴日本访问演练,这是中国海事船艇第一次跨出国门;2010年“海巡11”轮赴俄罗斯,这是中国海事船艇首次出国开展多边演练活动;2013年“海巡01”轮先后对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马来西亚等4国进行友好访问,创下了中国公务执法船出访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第一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第一次驶入印度洋等多项纪录。

这一道道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航行“轨迹”,书写了中国海事技术外交、迈向深蓝的全新篇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海事积极开展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多次组织大型海巡船艇跨国巡航,成功实施十余次国际海事救援任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走进去”。中国海事人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合作平台和技术渠道,推进扩大海事开放合作新格局。

翻开中国海事人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最新的国际动态:先后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事机构举行会谈,协调船舶、船员等海事管理政策;与日本、韩国开展港口国监督检察官和海事调查官工作交流,开展中韩班轮联合PSC检查等;参与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海事安全监管设施建设和管理项目;积极开展中越北仑河口自由航行区协定的落实工作;推动与缅甸开展船员培训教育与招募安置领域的合作;签署中俄界河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合作备忘录……国际舞台上,中国海事人的身影将日益活跃。

“海巡01”轮船长姜龙向印度尼西亚海事官员介绍船舶情况。贺信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提供

编辑:王禹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