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北疆坦途 筑梦交通强国

——新中国成立7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发展成就综述

2019-10-18 15:06:58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武倩 杨庆嵘 金霞 于丽敏 -标准+
响沙湾服务区。

本网讯“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壮丽征程,见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内蒙古公路发展如阪上走丸,迎来了九万里风鹏正举。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由“勒勒车,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头”向“日行千里,朝发夕至”的历史跨越。

养护篇

路网升级 城乡“血脉”更畅通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内蒙古只有5000余公里公路,能维持汽车通行的仅2000余公里,且全部为砂石路或土路。

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0.3万公里,全国排名第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633公里,全国排名第5;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32108公里,全国排名第7;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比例15.8%,等级公路占总里程比例96.54%。

其中,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60条22263公里,省道86条17489公里,县道39396公里、乡道40108公里、村道82446公里。按路面等级划分,有铺装路面142433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1842公里,未铺装路面48366公里。

全区共有桥梁20384座共952220延米,其中特大桥32座共64562延米,大桥1821座共395731延米,中桥3895座共243628延米,小桥14636座共248299延米。

工作人员在G6京藏高速金川至罗家营段实施梯队式除雪作业。

科学养护不放松 路况质量显著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公路路况质量明显提高。多年来,开展了以“三创两树一优”为主题的“公路养护质量年”活动,促进养护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区干线公路路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公路通行条件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路容路貌有较大改观,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公路安全性能明显提升。路面标线、护栏板、标志标牌、防眩网、隔离栅、里程牌等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完善、功能正常。公路桥隧技术状况普遍转好。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为93.8%,四、五类桥梁数量占国省道桥梁数量的比例为1.5%。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98.4%。

应急保障能力大幅增加。已组建13支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公路应急抢险队,依靠各基层养护单位应急设备和融雪防滑材料储备,圆满完成多项应急抢险任务。

路域环境明显改善。将高速公路、省际出口公路、国省干线和地方公路的重要路段,旅游公路的公路用地范围内宜林路段作为绿化重点区域,结合自然情况和地区特色,分类推进重点打造。在加快公路两侧绿化工作的同时,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公路沿线区域的造林绿化。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公路可绿化里程19.1万公里,已绿化里程3万公里,绿化率15.79%。极大改善了公路行车环境,为将内蒙古构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逐步形成。已购置路况检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服务成套技术,正在建立国省道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依靠数据支撑,逐步掌握养护决策制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技术状况检测和路面自动化采集覆盖率力争达100%,科学决策技术运用普及率达80%。

养护大中修工程现场。

边防公路建养取得长足发展

自1978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在7个盟市组建了11个边防公路机械化养护队,是全国9个陆地边境省市唯一组建专职边防公路养护单位并保留至今的省区。截至目前,全区边防公路规划里程6252公里,通车里程5278公里。

在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推选宣传活动中,阿拉善盟边防养护队赛罕陶来养护站站长孙卫东荣获 “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赤峰市喀喇沁旗农村公路。李大伟 摄

农村公路篇

农村路网 纵横交织

农村牧区公路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发展的深度。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农村牧区从无路可走、有路难走,逐步发展到通达通畅。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2万公里。一个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连接、以村道为脉络的纵横交织、遍及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十三五”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交通运输部的部署,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建管护运一个不能少、畅安舒美一个不能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规章。2018年,达拉特旗、喀喇沁旗、开鲁县、五原县、准格尔旗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铺就“四好农村路” 打开农村幸福门

“建好”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以瞄准通村路、建设扶贫路、衔接联网路、疏通旅游路、拓宽小油路和连通林区路等为建设重点,农村牧区公路通畅水平快速提升。5年时间,全区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5996个。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全区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管好”实现新突破。按照分级管理原则,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一是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十三五”以来,重点推动乡村级公路向乡村移交,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乡村两级管理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到2018年年底,乡村公路移交里程达到70490公里,乡村两级设置养护机构达到4300多个,乡村管养人员达到15000多人,打开了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通道。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村村通建设工程实施之初,自治区制定了《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管理办法》等规章,落实旗县政府主体责任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的督导检查。三是积极推动“四长”负责制。加大考核力度,许多乡村都制定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促进了群众和社会从“政府部门的路”“交通部门的路”到“咱乡的路”“咱村的路”的观念转变。

“护好”打开新局面。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全面推动农村公路由“建设优先”向“建养并重”、由“部门统管”向“政府主导”转变,逐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指路标志标牌配置等重点工作。五年间,全区累计投入农村牧区公路专项养护资金23.8亿元,改造危桥885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021公里,增设标志标牌16378块。在全区所有县道和重点乡道实现专业人员常年养护的基础上,一般乡道和村道分别采取乡村集中养护、承包到户、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日常养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优良中等以上里程占比达到75%,“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初步形成。

“运营好”取得新进展。农村公路客运步入了“建设引领客运,客运紧追建设”的快速发展周期。5年间,全区新建农村牧区客运站16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连接国省干道、贯通城市乡村,纵横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截至目前,嘎查村公路通畅率及通客车率均达到99.5%。同时出台《关于推进交邮合作促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推进整合农村牧区物流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广大农村牧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赤峰市喀喇沁旗农村公路。李大伟

服务区篇

普通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功能更加完善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牢牢把握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全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和部署,结合养护工程,大力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292处,其中服务区57处,停车区55处,改造服务设施180处。为进一步提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2020年计划增设4处服务区,19处停车区,36处服务设施改造。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提升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的意见》《全区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普通干线公路服务设施有力推动全区公路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公路设施综合利用水平。考虑到内蒙古自治区公路沿线自然条件、交通流量的大小和城镇分布位置等因素,结合民众出行的总需求, 通过发挥利用养护工区、道班等空余用地和设施,做到供需匹配。二是发挥好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戈壁、沙漠等公路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满足交通出行服务需求的同时,推广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三是体现北疆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色、民俗风情,使普通干线服务设施成为公路、蒙元等地域文化宣传点,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尔沁安代艺术之乡"“元上都遗址”“额济纳胡杨林”“呼伦贝尔草原”等,通过蒙汉双语标牌、文化展板、雕塑造型、装饰图案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既弘扬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也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自治区公路文化。四是助力贫攻坚,积极探索合作共享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合理布置观景、餐饮、房车营地等延伸功能设施,与政府的扶贫、旅游项目合作,为贫困地区提供地区特产销售展台,不仅共享人力、物力资源, 同时将观景、餐饮, 旅游、住宿、新能源车充电站等延伸服务配备齐全,满足公众多元化出行需求。

普通干线公路服务设施的建设极大满足了过往司乘人员休息、停车、如厕、信息、热水、充电等需求,宣传了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升了公路行业形象,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和评价。

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品质日益提升

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初具规模。1997年,呼包高速公路(单幅)建成通车,拉开了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建成,与国家高速公路网融为一体,公路主通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历经了从零起步、逐步完善、创新提升的转变。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116对(停车区32对),已开通运营服务区87对,与高速公路里程占比基本相当。

专业化经营格局已经显现。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设施设备基本完善,并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市场化运营为主”的原则,在提供停车休息、餐饮、卫生间、车辆加油和维修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择优引进品牌化经营管理单位,“蒙驿”等自主品牌也在积极推广中。

文化传播驿站作用开始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立足地方文化、区域特色,打造了一批硬件设施突出蒙元文化,服务突出草原民族风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多年来,改扩建的服务区在建筑整体外观与内部装饰上彰显了文化与地域风情,并通过深入开展“您好工程”“民族风情餐饮一条街”等活动,内蒙古高速公路服务区“草原温馨服务驿站”品牌逐步形成。

高庙子服务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局 提供

编辑:王禹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