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基地是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力量。近年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完善布局,提升水平,优化管理”总体思路,加快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为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焦前沿技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一是优化体系结构和区域布局。目前,行业科技创新基地已达162家,基本形成国家和部两个层次,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野外观测基地三个序列完整体系。科技创新基地聚集了29个省(区、市)205家企业、11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二是实施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对认定满5年的科技创新基地进行评估。三是大力培育国家级创新基地。2019年,向科技部推荐申报了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突出协同融通,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一方面,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近5年来,科技创新基地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904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77项。另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地拥有固定科研人员1.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过50%,院士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58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6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在2019年院士增选中,2名科技创新基地负责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积极服务行业科学决策,每年为部提出不少于10项高质量的政策建议。
创新思路举措,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基地管理。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印发实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出台《交通运输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在2019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在参评的344家单位中,取得了排名第10的好成绩。
把握发展趋势,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的新局面。部科技司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站位高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启动野外观测研究基地认定建设,再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培育建设,完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
第二,谋划深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盯行业“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突出前瞻引领,引导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前瞻性布局,夯实技术储备。注重培养和凝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关键少数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第三,着眼长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创新。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引导和凝聚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培育建设科学数据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基地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深度合作。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
图为本报资料片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