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纪实
这是一项安全高效的水运工程,未来10年,该工程可产生近4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丰厚红利;
这是一项生态环保的品质工程,生态结构、材料的应用,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是一项风清气正的廉洁工程,首次引进第三方全过程资金审计,以清廉取信于民,以正气凝聚人心……
2018年12月29日,在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下,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长江口12.5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后,按照长江口“一主两辅一支”航道体系的总体规划实施的又一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建成后,长江口将在现有12.5深水主航道的基础上,新增一条长86公里、水深6米、宽度600米至1000米的优质辅助航道。
“这一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交通强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构建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而进行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局长任建华说。
主动作为 为国家战略提供强劲支撑
“长江口是长江的大门。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关乎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航道。深水航道延伸到南京后,海进江船舶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型船舶越来越多。在这个形势下,作为长江口航道的管理者,我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交通运输部、长航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南槽航道工程的诞生。”见到记者,任建华坦言。
长江口上起徐六泾、下迄入海口,长江干流经三级分汊,形成了四个入海口,其中第三级分汊形成了一北一南两个航槽。目前北槽已经建成为12.5米深水航道,并上延至南京,是长江口的主航道。按照长江口航道“一主两辅一支”的总体规划,南槽是辅助航道之一,也是中小型船舶进出长江的主要通道。
“一方面,北槽航道通过能力接近饱和,如果腾出一部分吃水相对较小的船舶改走南槽,将有效缓解北槽的通航压力,解决某些船舶在北槽航道通航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南槽航道每年通航量达16万至17万艘次,通航密度较大,如果提升通航能力,将更好保障通航效率。”任建华介绍,南槽航道的意义在于解决北槽航道通过能力越来越紧张的局面,缓解通航能力不足的压力。北槽航道和南槽航道一起利用,可以全面提升长江口通江入海运输能力。
具体来说,南槽航道将解决两类船占用北槽航道资源的问题:一是5000吨至2万吨的船,这类船舶吃水八至九米,南槽水深不够;二是重载进入、空载驶出的5万吨以上船舶,如果这类船舶空载能改走南槽航道,也能缓解北槽通航压力。
2018年12月29日,总投资17.52亿元的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经过紧张施工,整治建筑物工程目前水域现场已完成联锁块预制、软体排铺设分项工程,其他各分项工程正有序展开中,累计完成产值占工程总工作量的70%;疏浚工程已于2019年11月3日开工,目前已完成基建疏浚量的20%;计划于明年3月底南槽一期新航道开通,整体工程计划于2020年6月交工验收。
“工程完工后,长江口航道将形成北主南辅、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其总体通过能力将全面提升,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提供更为强劲的支撑。”任建华自豪地说。
精细管理 通航建设两不误
“施工期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工程量大、有效施工时间短,而且‘边施工、边通航’的方式让人总是捏着一把汗。”谈到施工条件,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工程管理处副处长金震宇感慨万千。
据介绍,该工程有两段施工避让期。一是按环评批复,高滩段施工应避开11月至次年3月鸟类集中迁徙越冬期;二是按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相关规定,长江河道禁采砂期为6至9月。因此,工程有效施工作业时间短。同时,南槽航道承担长江口近70%的船舶进出任务,通航密度大;加上长江口水域较多的大风、大雾、台风等恶劣天气,工程建设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安全无小事。为抓好、抓实施工安全管理,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以“平安工地”建设为抓手,在积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基础上,强化了安全管理方式的组合应用。
采取日常检查、第三方检测、借海事力量跟踪督查等方式,深入检查,有效排查、治理隐患;抓预警和应急演练,与海事、水务、生态环境、海警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寻求安全监管合力;布置施工区水域警戒措施、设置临时待泊点、规划船舶运输路线,并安排警戒船和拖轮进行巡逻和值守……一系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措施,起到了很好的管控作用,最终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伤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创新实施了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由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自愿组成针对本项目的联合体承包商,对该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
“联合体各成员常年根植于长江口区域,对本区域施工条件非常熟悉,工程船设备技术及工艺工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丰富的施工资源。各成员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共商难题,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整治建筑物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全过程、验收后的缺陷修复、保修期责任直到通过竣工验收的一揽子承包业务,充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安全及环保可控。”金震宇解释说。
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和精细施工组织,让南槽一期工程施工以来,不仅交上了一份零事故、零伤亡的安全成绩单,还确保了航道建设与船舶通航两不误。
生态优先 施工环保相协同
在浩瀚的江水下,总长约16公里的导堤宛如海底长城,引导江水,抵挡流沙。如何使工程结构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发展,做到施工环保齐头并进?
“本工程施工水域是长江流域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且临近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长江口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敏感区域。”金震宇说,为了保护当地生态,工程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努力做到生态保护与施工建设的协同发展。 在规划环节,项目严格执行《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定,避让“九段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和“九段沙滨岸带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未进入九段沙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在设计环节,为进一步增加有益生态效应,在部分堤段结合半圆形堤身结构进行人工鱼礁生态化设计,以改善环境,营造新的生境。除此之外,还在工程适宜区段进行长江口南槽航道生态结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典型应用段专项设计,以实现航道治理、河势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施工环节,联合体项目部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强度,避开鱼类的旺汛期、产卵期和洄游高峰期;项目整治建筑物推荐的抛石斜坡堤、袋装砂斜坡堤外侧扭王字块体护面为混凝土材料、镇脚为抛石材料,半圆体混合堤基床为抛石材料、半圆体构件为混凝土材料,均为环境友好型材料,且其堆放形成的空隙也为生物栖息提供了新的场所;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控制灯光、噪声强度,避免干扰和影响鱼类、鸟类;实行垃圾分类全回收和码头扬尘监测,坚决杜绝施工污染当地水域的现象发生。
在工程建设期间,通过采取新材料新工艺,将航道疏浚弃土“变废为宝”,不仅为工程本身提供了绿色环保的筑堤材料,还有效避免了将疏浚土抛入江中对水体带来的污染。
此外,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还聘请了第三方环保咨询机构,对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对工程生态进行全过程跟踪,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受控。第三方机构只对业主单位负责,不与施工单位关联,确保检测客观、公正。
“我们高起点严要求,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应用,目的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高品质,使工程产生明显的生态效应。”金震宇说。
□工程名片
长江口南槽航道一期工程是交通运输部按照交通强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补齐水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总工期2.5年,其中整治建筑物工程施工期1.5年,开工1年后开始的疏浚工程工期0.5年,工程建成后试通航1年。项目主要包括疏浚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导助航工程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等。航道水深6.0米、宽度600米至1000米,是目前国内最宽的人工航道。项目总投资17.52亿元。
完工后,该航道可满足5000吨级船舶满载乘潮双向通航,1万吨至2万吨级船舶减载乘潮通航和大型空载船舶下行乘潮通航。届时,长江口航道将形成北主南辅、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其总体通过能力将全面提升,从而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提供更为强劲的航运支撑。
本文图片由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提供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