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梅州是广东省唯一的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老区、山区脱贫任务较为艰巨。近年来,梅州市各部门加大投入、精准施策,积极采取产业扶贫、交通扶贫、电商扶贫、文旅扶贫等各种方式,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贫困群众奔小康的画面已被一笔笔勾勒出彩。11月下旬,中国记协、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部分中央新闻媒体、全国性行业类新闻媒体,到梅州领略、记录当地乡村蝶变。本报记者深入农户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由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向西北驱车行驶一小时,玉水村便映入眼帘。群山环绕的玉水村青瓦白墙、红土碧塘、林木葱葱、田畴块块,民居星罗棋布,泉水如玉带绕村,好似五柳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大山赋予了这里绝美的风景,也阻断了村庄通向外界、致富发展的道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下辖所有县(市、区)均处于山区。群山之间,“客都”梅州的一代代客家人见证了当地从“路通”到“路好”的全过程。
货车进村收水果
“走山路、挑扁担,一走就是很久。”由于道路不通,几十年来,玉水村的朱明华都是和妻子走山路将自家种植的香蕉、李子、沙田柚等水果挑出村庄。不仅自己十分劳累,长时间颠簸也影响了水果的卖相和新鲜度,价钱自然卖不上去。
为切实解决村民需求,2017年开始,梅江区交通运输局着重推进农村公路改建,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抓手,打造“村村通”“村村连”“村村美”的农村公路网。2018年年底,玉水村公路由3.5米拓宽到6.5米;如今,梅江区所有建制村和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
更令玉水村村民欣喜的是,今年梅江区交通运输局和城北镇消除了玉水村至干才水库的“断头路”,并投入120万元开展玉水环村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将玉水村所有农村公路提升至三级公路标准,崭新美观的沥青路通达家家户户。“不仅如此,今年10月,我们梅江区所有建制村都通了新能源公交。”梅江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主任许万福说。
“现在我只管种植,货车会直接进村收水果,很多游客开车来买我们的特产,售价也高了。”说起现在的变化,朱明华激动不已,“我空闲时会沿着新路散步,走累了就坐免费公交回家,舒服得很!”
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不仅水果能卖出去,来玉水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城北镇党委委员温惠婷告诉记者,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广东各地甚至邻省的游客自驾来到玉水村,“玉水的旅游收入比产业收入还要高了!”
为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梅江区交通运输部门大力统筹“交通+景区景点”规划,配合玉水村内古民居、古驿站、古驿道、稻田画等旅游元素,在公路两旁种上了绿植,打造景观道路。如今,玉水村道路两旁的大片三角梅已成为当地一景,游人纷纷驻足拍照,村中那条见证了玉水村几百年肩挑手提历史的古驿道成为游客镜头中的景点。新旧两路交织,讲述着玉水村的交通变迁。
贫困户变身“带货网红”
行尽天涯意未休,循州过了又梅州。位于古循州与梅州之间的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地处粤赣交界处,尽管已是11月,黄沙村仍是天朗气清。农田平铺到远山的脚下,与鳞次栉比的村屋相映成画,硬化路干净平坦,村民三五成群缓步散心,远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一派祥和的村庄景色跃然眼前。但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村民吴丽红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脖子以下只有右腿可以勉强活动,20多年来,她从未自由行动过。“每次去田里干活,我都得带着她一起去。要是把她留在家里,我怕她摔倒了都没法自己站起来。”忆起从前,吴丽红的父亲吴永胜老泪纵横,“我也想让她过好一点,可是家里实在困难,一年只能挣4000多元,连个好点的轮椅都买不起。”
改变源于村道的建设,2018年以来,平远县稳步推进村道与通村公路建设,黄沙村通了硬化路,邮政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纷纷进驻。2019年,该村与电商平台合作,设立电商直播中心,配套仓储、物流等板块,打造电商农业产业园,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吴丽红也在今年成为一名带货主播,手部行动不便,她便用嘴巴操作手机,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特产和自家的农作物,现今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这边网友下单购买,那边父亲就能通过便捷的物流将农产品打包寄递。
卖出去的货越来越多,吴丽红家的年收入也翻了几番,父亲为她置办了一个电动轮椅,行驶在平坦的村道上,安全又便捷。“我现在终于可以自己出来遛弯了,一个人也不怕会摔倒了,还能帮家里卖东西,跟‘粉丝’聊天。”这个网名叫“爱笑的残疾女孩小丽”的姑娘笑靥如花。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