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水花拉着平板车,带着丈夫和女儿,走了七天七夜才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涌泉村到达永宁县闽宁镇,让无数观众泪目。
近年来,西海固和闽宁镇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盘山公路串起乡村,当地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村里人都在忙产业,我也得赶上来,多养些鸡也不愁卖了!”闽宁镇脱贫户杨小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路网密度是全区平均水平两倍多
“路通了,葡萄身价就不一样了。”在闽宁镇经营贺兰神有机葡萄产业园的陈德启告诉记者,自打村里通了硬化村组路、入户路,外地商贩纷纷上门收购。去年,他家葡萄酒还没成熟,就被全部预订。
通达,再通达!2018年,闽宁镇88个自然村组全部通了硬化路,乡村产业增强了发展动力。如今,闽宁镇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公里、普通国省道57公里、农村公路91公里、黄羊滩等农场及酒庄对外连接的专用路41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7公里,远高于永宁县的每百平方公里81公里和自治区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的平均水平。
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十三五”期间,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为现实,深刻改变着闽宁镇农民的日常生活。
开网店卖特产
“跺开西海固的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触动人心的台词。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历史。
1997年,作为第一批吊庄移民,马文祥一家十口人从十年九旱的固原市西吉县大山中,搬迁到如今的闽宁镇。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滩,最高的建筑就是远处的水塔,移民们在一场又一场沙尘暴中搭帐篷、挖地窝,用模具打几千块土坯才能盖上两间房。
“紧接着平田、整地、修渠,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能吃苦、有远见的人。”马文祥说。
“叮咚、叮咚……”订单声此起彼伏,把人的思绪从马文祥的讲述中拉回现实。
临近春节,快递车辆往来穿梭,马文祥家忙得热火朝天。以前蘑菇难出村,现在物流越来越方便,马文祥看准商机,开网店、卖特产,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元。如今,上网买年货也成了乡亲们的新风尚,网上下单,快递送到家门口。“新购置的几台电脑刚到货,我准备扩大经营规模。”马文祥说。
畅通物流“微循环”、打通“最后一公里”,让闽宁镇与全国大市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激活了农业发展潜力,释放了农民消费潜力。
客运班车直达银川
“过去没有移民时,隆德老家的山路不好走,出行很难。因为缺水,种地收入很少,日子过得紧,心里烦得很。”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马顺说,吊庄移民后,他和儿子就近务工,过上了好日子,真没想到当年和村里人一起奋斗打拼的故事上了电视。
路通到了家门口,困扰祖祖辈辈的难题迎刃而解。“以前家里老人生病要背着走很久才能到乡卫生院,现在骑摩托车只要十几分钟,太方便了。”村民梁绍锋说。
“农村客运也很方便了,比骑摩托车快!”马顺说。
据了解,闽宁镇6个建制村已基本实现通班车,客运班线共计5条,运营车辆24辆,从闽宁镇可以直达永宁县城、银川市、吴忠市、西吉县等地。
近年来,随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以永宁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农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