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啦,可以下车了。”5月27日,“金通工程”乡村客车停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堵格镇普卓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广场上,乘客们说笑着下了车,向村里走去。
这样的画面,几年前可难得一见。群山之间的普卓村,过去没有通村硬化路,更没有直达的客运车辆。普卓村村民海连权回忆:“以前出去一趟不容易,我们村离最近的乡镇有二三十公里,经常是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能到家。”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凉山州聚焦更好服务群众出行,大力实施全域乡村客运“金通工程”,现已覆盖所有乡镇和99%的建制村,运营里程约2.5万公里,边远山区从人背马驮到专线专车,出行更加便捷。
凉山州积极争取农村客运支持资金2500万元和“金通工程”专项资金1524万元,用于推动“金通工程”实施。目前,凉山州统一村级招呼站(牌)2153个、统一客运车辆配置和外观标识2394辆、统一编号和数字化管理驾驶员2310名,逐步实现客运车辆一键可约、驾驶员信息一键可查、村级招呼站(牌)维护一键报修。
由于车身是金黄色的涂装,大家亲切地将“金通工程”乡村客运车辆称为“小黄车”。“村民一个电话,我就过来,三四人就可成行,每天可跑两三趟。”普卓村“小黄车”司机郑西安,负责普卓村和周边几个村子村民的出行。
“以前交通不方便,家里种的蔬菜只能自己吃,养牲畜还不敢养太大,生怕运不出去。外出务工,一年下来挣不到什么钱。”普卓村村民缪世银说,现在就没有这些担忧了,种的蔬菜运得出去,外出务工也方便了。
如今的凉山乡村,一条条公路蜿蜒起伏,镶嵌在群山间,一辆辆“小黄车”穿梭于村落间,方便群众出行。“‘金通工程’的实施,让凉山逐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末梢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已输送乘客960万余人次。”凉山州公路运输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杨勇说,预计到6月底前,凉山州将实现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车辆外观、招呼站(牌)、乡村客运标识和从业人员管理“四统一”创建全覆盖。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