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洒金村,山间瓦屋鳞次栉比,木栅栏内是石磨、石缸、陶土坛罐,青瓦砖墙、楼阁木梯,四周皆景。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于宽阔整洁的农村公路,地道的农家特色饭菜成为游客们追捧的可口佳肴。
这里山水秀丽、风貌独特,然而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曾让这座小山村趋于凋敝。2016年以来,在兴义市公路管理局的倾力帮扶下,洒金村15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全村816户实现串户路全部硬化,多条产业路连通产业基地,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带动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摘掉了贫困帽。2020年,该村乡村振兴工作在黔西南州率先启动。
串户路全面硬化
2020年6月,洒金村打柴山组到纳花地组公路硬化项目开始建设,兴义市公路管理局争取国家资金约100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兴义市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刘刚发挥所长,主动承担起技术监理的职务,负责监督道路质量,协调解决施工困难。当年10月,该项目与打柴山组乡村振兴试点项目同步完工。
“这条备受群众期盼的路修通后,解决了350余户2000多人生活生产不便的问题。”洒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圣介绍,以这条公路为开端,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洒金村又相继修建多条产业路,连通了产业基地,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在组组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串户路全面硬化的基础上,洒金村新增160盏太阳能路灯,建成打柴山污水收集系统、寨中绿地路灯工程、寨中绿化工程、6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
菌药产业辐射搬迁安置点
走进产业基地里,一朵朵鲜嫩的赤松茸正从稻草丛中“窜”出来,村民们拿着箩筐忙碌地采摘,旁边是分拣、选装区,流水线操作有条不紊。难以想象,两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乱石纵横的坡地。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发展更多产业?如何将成片的山坡利用起来?这些问题在洒金村都有了答案。
刘刚和村“两委”委员抓住黔西南州产业集群发展机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扶贫政策,解放群众思想,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菌药等多种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以前在家种植几亩水稻,种出的粮食只够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不操心,钱还多,日子好过多了。”57岁的黄国英说,由于丈夫身体残疾,家里还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以前只能赋闲在家。基地建起来后,在社区的组织下,她每天到基地务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
洒金村菌药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洒金村村民就业,还辐射到了兴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形成了良性循环。从普安县搬到洒金栗坪社区的新居民、赤松茸种植片区的组长蒋海燕乐呵呵地说:“早上8点上班,中午公司提供免费午餐,下午5点收工,离家又近,日子过得挺好的。”
“村里依托林地多的优势,充分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下菌药绿色经济,建设了2830亩菌药基地,主要有红托竹荪、灰树花、黑木耳、赤松茸和铁皮石斛等,还养殖林下鸡供应周边市场,累计解决4万余名新老居民到基地就业。”刘刚介绍,洒金村还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村民们种植木耳,盘活农家庭院的“闲置地”,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除了特色农业,当地还拥有绝佳的乡村旅游资源。洒金村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打柴山组有保存完好的片石青瓦房40余栋,属于城郊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2020年10月,洒金村引进国有企业示范引领,流转5户6栋农房进行商业化运作,发展特色民宿。曾经破败的“空心村”完成了高颜值逆袭。“从去年国庆节期间试营业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少市民发现这个地方并前来游玩,每天都有客人,目前已有30余名村民在民宿和农家乐就业。”说起该村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刘刚信心满满。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