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多家中央、地方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车队从上海沪嘉高速公路旧址发车,标志着“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记者一路驱车行进,一路聆听记录,留下了一系列饱含真情的文字、声色俱佳的影像、震撼人心的图片,让时光的记忆深深印在每一位读者、听众、观众的心中。
回首这短暂而又充实的2个多月,中央、地方媒体联动采访,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传播,22条经典线路异彩纷呈。采访团通过新闻报道、直播、vlog互动等方式,带领读者沿着高速公路,身临其境般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全景记录高速公路沿线的红色印迹、发展成就、脱贫成效、民族风貌、历史文化、大美景观,在盛世中国的辉煌图谱中,奏响了壮美的交通乐章。
采撷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号角,从长征壮歌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带领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回顾历史,不忘来路。“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踏上了“红色记忆之旅”——
这是一条条串联多处革命遗址的红色之路。一路走来,媒体记者重温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纵贯京津冀,连接鲁苏沪,京沪高速公路串起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浙江嘉兴,沂蒙山,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河北西柏坡等红色圣地。“京沪高速,不仅是我国和山东省重要的经济通道,更是一条红色大道。”《山东新闻联播》自4月9日起推出《沿着高速看山东》专栏,全景式展示山东依托高速公路串联起的经济社会发展地理线。
“兰海高速途经遵义会议会址、赤水河等地,其开通对加快革命老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日报》在《感悟红色精神,兰海高速带你去遵义》中如是报道。
“这是一条红色记忆之旅,从革命圣地陕西延安,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再到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一路走来,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民日报》于5月21日在《红色之旅 涤荡心灵》一文中记录了包茂高速公路沿线的红色旅游胜地。
如今,不少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在这段“红色记忆之旅”中,媒体记者深深感受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红色旅游带来的便利: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360多万人次;广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新建了3820平方米的陈列馆,每年有40余万人次来此参观;随着南泥湾旅游接待量增多,当地计划将高速公路进出口的缴费车道由4条扩展为9条……报道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是一条条带动革命老区焕发生机的希望之路。路通业兴,媒体记者见证了老区在发展升级道路上的昂首之姿。
“遵义新蒲新区虾子镇一端通过杭瑞高速连着全国市场,另一端通过农村公路连着田间地头,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辣椒集散中心。”新华社发布的航拍、人物摄影图片,展示了遵义路畅景美、产业红火的美好画卷。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井冈山精神,勤劳致富奔小康让革命老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镜头聚焦于江西井冈山坝上村特色活动“红军的一天”。
《河北日报》开设《“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栏目,报道了河北省涞源县在发掘黄土岭战斗遗址这一红色资源的同时,开展了绿色有机苹果种植项目,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民宿协同发展。
昔日马蹄声碎淹没在历史长河,岁月流转,如今高桥深隧贯通,驾车如履平地。沿着高速公路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聚焦高速成就 讲好先行故事
东西交会、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大动脉,让发展的强音传至深山,让优质的货物流向市场,让交通运输先行官的地位当之无愧、牢固有力。
沿着高速公路一路走一路看,从贯通南北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到横贯东西的连霍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再到铸造北方“黄金通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走进高速公路沿线的港口、边关口岸、自贸区等,生动记录了高速公路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如今,依托便利的高速公路通行条件,道路沿线建起开发区、工业区、港口,有力助推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4月17日,“南方+”发表《走进京港澳高速广珠段,“样板路”为湾区发展提速》,报道了位于京港澳高速公路广珠段灵山收费站出口约3.5公里的广州南沙自贸片区,依托便利的高速公路通行条件,2020年收入、税收、进出口总值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广州市排名第一。
巨变,不仅是珠三角。在京津冀地区,京津塘高速公路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4月23日,新华社记者在《京津塘高速公路:铸造北方“黄金通道”》一文中这样写道:“在京津塘高速两侧,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业布局由近及远,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庆,依托沪蓉高速公路的建设,助力三峡库区驶上“快车道”。5月25日,“重庆广电—第1眼”以视频播报的方式发表了《沪渝沪蓉高速:助力三峡库区驶上“快车道”》,得益于沪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三峡库区实现了公路和水运的无缝衔接,使港口辐射四川、湖北、陕西等地。
依托高速公路的发展,沿线越来越多的产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30多年来,一大批重大高速公路项目陆续建成或开工建设,也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4月14日播出《沪蓉高速:助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生动展示了沪蓉高速公路带动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城市紧密联系,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成效。
“在承东启西、联通内外的连霍高速尽头,新疆霍尔果斯成为向西开放的起点。”5月3日,央广网在《连霍高速——现代“丝路”的诗与远方》中提到:“仅2020年,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就达到3441.62万吨,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长24.57%,极大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
“‘十三五’前四年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地区GDP平均增速达到7.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4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大湾区这条南北大动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示了京港澳高速公路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的贡献。
可以说,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释放了发展潜力,成为推动中国30多年来大国崛起、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并在21世纪保证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引擎。
踏上小康之路 见证乡村嬗变
交通不通,一难变万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贫困地区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一条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织线成网,通江达海。
在“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中,新华社记者走进了乌玛高速公路,走进了热播剧《山海情》中的闽宁镇。
在双孢菇种植基地,闽宁镇第一批移民、双孢菇种植基地员工伏志华介绍:“原来路不通,蘑菇种出来也运不出去。现在高速公路通了,冷链车开进来了,我们的双孢菇可以运到全国各地了。”
乌玛高速公路途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对于改变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通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不只有乌玛高速公路,还有福银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一头连着六盘山下,一头连着八闽大地,串起的是闽宁情,唱响的是山海经。
“宁夏特产80%以上是通过福银高速运输到福建的。这条24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架起了闽宁协作、推动西部乡村振兴的桥梁。”5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
放眼全国,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样,因高速公路迎来生机的地区还有很多。
“随着矮寨大桥的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实现了‘从半小时到1分钟的跨越’,不仅促进了湖南与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对接和经济联系,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交通建设新成就。”人民网聚焦包茂高速公路矮寨大桥,昔日的“中国盲肠”变成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新华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秘境之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保泸高速公路勐古怒江特大桥,“从一根溜索到钢铁大桥,交通方式的巨大改变,成为怒江各族群众,跨越贫困‘天堑’、奔向全面小康的生动注脚。”
“车流日夜不息,为沿线带来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也见证着百姓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上游新闻记录下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后带给沿线的变化……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村里引来了游客、引进了客商,特产运出去了,人才回村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钱包鼓了,生活富了,笑容也多了。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媒体记者沿着高速公路穿过山地、跨过大河,用心倾听村民因路致富的幸福与喜悦,真切感受高速公路带给乡村的发展与嬗变。
领略民族风情 激扬团结力量
“‘最近电话都接不过来,五一假期太火热了。’桃坪羌寨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就在四川省汶马高速公路不远处。村民陈硕在这里经营着一家餐厅,汶马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店里的客人立马儿多了起来。”
5月4日,新华社《在路上,品味民族团结的芬芳》一文,生动展示了高速公路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报道中,汶马高速公路串点连线,把沿线甘堡藏寨、毕棚沟、古尔沟温泉、鹧鸪山滑雪场等数十个旅游胜地,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藏羌民族风情走廊,盘活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丰富的文旅资源。当地农牧产品也顺势转化为旅游商品,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多地高速公路建设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少数民族地区“朋友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穿过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条条高速公路,成为致富路、文明路、小康路,也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纽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沿着高速看中国》特别节目踏上七彩“漠上丝路”——京新高速公路,走进喀什古城,以精彩直播互动形式,全景展现了喀什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建设成果。
腾讯网的《沿着高速看保山——保沪高速》中,保泸高速公路飞越横断山脉,彻底结束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怒江东岸隧道群的时空穿越、勐古怒江特大桥的巍峨跨越令人心驰神往,一路的木棉花开、傈僳酒歌更是洋溢着53万怒江各族儿女走上康庄大道的幸福喜悦。
在媒体报道中,高速公路犹如游动的“金线”,将一个个少数民族地区编织进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画卷中。
《经济日报》还关注到,高速公路的延伸,让各族群众更加心连心。《构筑民族团结路》一文中提到,在京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各方建设团队把搞好路地关系、民族关系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员工与筑路工人一道,在工程之余为地方打井、修机耕通道,各族群众感情越来越融洽。
沿着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延展、完善的高速公路,与美好同路,与家国同行,各路媒体亲历少数民族地区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的喜人景象,记录脱贫攻坚成就和乡村振兴接续历程,讲好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故事,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寻根传统文化 彰显时代风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有无数令人心动的遗迹,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活生动;有无数使人神往的传说,透过时光尘埃,始终引人入胜。
在文化中徜徉,在寻根中回归。“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踏上了“文化寻根之旅”。
在青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布局中,传统文化胜地与古迹,如同一颗颗明珠,或闪耀,或厚重,无不展现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青银高速公路将山东、河北、山西、宁夏连为一体,从而为古代中原文化的联动,提供了最为宽阔的舞台,也让具有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展现出了不同的生机。“如今,青银高速让我们的丝绸走得更远,丝绸文化传播得更广。”《经济日报》刊登的《青银高速,一条路繁荣多座城》,对青银高速公路开通之后对沿线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进行了直观再现。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这样写道:“青银高速公路在源源不断向章丘区输送游客的同时,也让当地的文旅产品‘流动’起来。”据统计,青银高速公路沿线的古商城景区一年客流量大约300万人次,其中六七成以上为青岛、天津等周边城市的自驾游游客。
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为五湖四海的游客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途径。“有这么一条高速公路,沿途风景秀丽,途经大批历史文化名城,民俗人文各不相同,文物古迹在高速线上星罗棋布,有始建于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三坊七巷,有全国最大单体古民居宏琳厝,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和平书院……行走其间,犹如在探寻一段文化寻根之旅。”这是新华网记者对福银高速公路的描述。
大道通而文化活,伴随着文旅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挖掘传统文化,也正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共识。“近年来,在推动服务区提档升级的道路上,兰海高速广西段创建了以‘那文化’为主题的服务区,并构建了‘那文化地标和体验风情园’,演绎着别具壮乡特色的稻作文明,展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那文化’。”《中国交通报》报道。
兰海高速公路以“一区一品牌一特色”为创建思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破地域观念,借助交通“硬环境”,强化旅游“软开发”,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传统文化,是看不见的纽带;高速公路,是看得见的“连载”。在时光的车轮中,沿着高速公路寻根,静听传统文化之下最美的中国。
畅行山水之间 悦赏大美中国
行在路上,如游画中。“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在“大美中国之旅”中,运用新颖丰富的报道形式,全方位展示了高速公路沿途的大美风景,为观众奉上了视觉盛宴。
“景婺黄(常)高速虽然全长只有150多公里,但却似一条玉带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澎湃新闻以综合图片报道的形式,展示了婺源的四季之景。除了在电视端《沿着高速看中国》栏目直播展示海南风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将海南蜈支洲岛、海口世纪大桥、莺歌海盐场等美景制成海报,发布于微博客户端,通过电视和新媒体大屏小屏联动讲述了沈海高速公路沿线的“山海万象”。
窗外风景变换,背后的底色“绿色”不变。不少媒体不仅关注沿途的如画风景,还将目光聚焦在高速公路背后的绿色建设理念。
“为最低程度影响沿线生态,思小高速公路在路线设计时充分考虑山形地势,‘宜桥则桥、宜路则路’,路线布置灵活多样。在施工中,做到‘不该砍的树一棵不砍、能不碰的树尽量不碰’。”“在工程建设中,建设方做到了‘三个不砍或少砍’,即不砍或少砍古树、名贵珍稀树和主干树;做好‘五个隐蔽’,即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拌和场以及建筑垃圾场尽量选在隐蔽的场所,在工程结束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新华社、《江西日报》在报道中分别介绍了思小高速公路、景婺黄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出的努力。
随着“景已通路,路已成景,路上观景”成为“高速+旅游”的发展新业态,借助高速公路这一新引擎,不少地区驶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2014年,阿勒泰市旅游接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2021年,阿勒泰市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达13.58平方公里。”天山网《沿着高速看新疆丨阿勒泰:路通景通百业通》通过数据展示了奎阿高速公路为阿勒泰带来的经济飞跃;“天黑后,隐藏在山间水边的五彩灯亮了起来,湖上喷泉对应音乐‘起舞’,水幕电影讲述着西递村的前世今生,营造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新华社《“高速旅游长廊”的快旅漫游》介绍了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了吸引游客开展的夜游项目。
大美中国之旅,美在沿路风景如画,美在路景和谐相融,更美在绿色建设理念,美在沿途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好风光,好故事,都在路上。
今天的中国,就是高速的样子:大道通南北,尽显盛世繁华;今天的高速,也是中国的样子,神州无远近,任君纵横驰骋。
此次“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大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每一位读者、听众、观众不仅领略中国美景、品读中国故事、见证中国变迁、感受中国实力,也看到正在向交通强国阔步前行的中国,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散发出夺目光彩、永恒魅力。
心声
这次我们沿着包茂高速公路,一路向南。在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寻访红色印记;在湘西矮寨大桥,见证“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交通扶贫事业;在千年瑶寨,邂逅“诗与远方”……一条高速公路全方位盘活地区经济社会,生动地诠释着何为“交通先行”。更可喜的是,放眼神州,这样的高速公路有超16万公里!
——新华社 周圆
这一路上,不仅能沿着高速欣赏大美中国,还能在乡村道路上体味美好生活。以公路为线条绘就的图画,正不断地讲述着产业因路而兴、百姓生活因路而旺的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 李一睿
从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出发,印象最深的是通往临港新片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可以看到蓝色的大海和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全自动中国芯的洋山港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货物吞吐,这是不带灰色滤镜,绿色、开放的中国。沪嘉高速公路那块刻着时代烙印的纪念碑背后,车流飞驰、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平稳地行驶在自己的道路上。
——《中国日报》 史雪凡
这次采访,主要想展现高速公路沿途美景和高速公路通车给周边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关注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经营模式的转型探索。我印象深刻的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一位民警的感慨。他说,大桥的建成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让平潭人觉得自己没有被放弃。很多老人在通车后一定要后辈带他们上桥看看,了却一桩心愿。这位民警在介绍的时候眼中泛着泪光,可以想象公铁大桥给这个小岛带来的不只是便利。
——人民网 林盈
一次任务繁重、行程满满的采访,变成了养眼、养身、养心之旅,更让我感受到交通人的不易,以及他们对过往司乘人员的满腔热忱和细致周到的服务。
广西南宁东收费站农凤娟被人几次泼水,依然保持微笑服务;湖南矮寨大桥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网红收费员彭莉琴利用工余时间当义务讲解员,帮农民们直播带货……没有牺牲奉献精神、没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沿着高速看中国”,看到的是我国的百年沧桑,看到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变,更看到的是新一代交通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这次活动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位于兰海高速公路广西段的那马服务区,该服务区融合了壮乡的“那文化”,在以往的认知里,服务区只是一个旅客歇息和购物歇脚的功能性场所,但是这个服务区创造性地将农产品展销、壮族文化展示等诸多用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中,就把民族文化推广了出去,旅客带来实实在在的消费,也是真心实意支持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新闻网 张旭
这次参加“沿着高速看中国”,感受到高速公路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巨变,曾经的天堑变坦途,藏在深山里的风景不再遥不可及,山里的土特产能迅速送到大城市,外出务工也更加便捷……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祖国的富强。
——人民号大V 菜尾蝗
作为见证者,在“沿着高速看中国”行进式采访中感受高速公路的魅力,循着红色足迹见证我国的崛起,各族人民在包茂高速公路这条通向富裕和幸福的黄金大道上越走越稳。
——海报新闻 孟令洋
图片除署名外为 本网资料片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