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曙光映梧州 西江奔涌立潮头

2021-06-29 10:12:5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朱滢 周琳梅 温玉静 -标准+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维新里百年巷道,来到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一块块鲜红展板上记载着梧州市在广西的18个“第一”: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梧州支部、第一个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第一个中共妇女支部……这些“第一”,见证了梧州市革命火种迸发的红色历史,记录了八桂红色文化的有力脉动。

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梧州市建立了广西第一个党支部。此后,“红色星火”沿着西江这条红色通道溯江而上,传遍八桂大地,终成燎原烈火。作为广西的水上门户,梧州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红色血脉在这里得到延续。近年来,梧州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激发“江”的活力,深化交旅融合,交通运输事业在红色精神指引下阔步向前。

立体交通网络加速“东融”

“梧州市是广西红色革命发源地,拥有数个‘第一’绝非偶然。”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解说员覃健媚介绍,“梧州市毗邻广东,靠近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广州市,拥有独特地理优势,水上交通便利,上通南宁、柳州、桂林,下达粤港澳,是连接西南地区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可靠通道。”

西江通则广西畅。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改良西江”,建设西江水利枢纽的设想。然而,当时受国力所限,这些设想都没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整治航道、建设航运枢纽,西江航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金水道通江达海、流金淌银。西江船闸通航能力由2010年的282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95亿吨;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成后,将实现3000吨级船舶直达粤港澳地区,成为广西内河“水上高速公路”。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梧州市加快推进“东融”步伐,全方位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方式融合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612公里,铁路运营里程26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5700万吨。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年过货量超1.5亿吨,成为全国天然河流过货量第一船闸。

江上孤岛变翡翠

小路蜿蜒,环境清幽,梧州市长洲区党史馆——一幢建筑格调庄严肃穆的小楼房坐落在泗洲村党建广场。拾级而上,步入馆内,一个个红色印记渐次重现。今年以来,位于泗洲村的长洲区党史馆成了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的红色打卡点。

泗洲村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然而交通不便曾是制约泗州村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因素。“过去的泗州村曾是一座‘孤岛’,村民只能靠划船进出。”泗州村党支部书记覃建良说。

2005年,横贯泗洲岛的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成,架起了泗州村与外界连通的桥梁;2010年,泗州村修建环岛公路——正阳至泗州公路,村民们主动出让自家土地,为新路“开路”;2019年,公交车通到了泗洲村;2020年,全村实现农村公路通组通户,泗州村从一座“孤岛”,逐渐转变成蓬勃发展的希望之岛,似一颗熠熠生辉的绿翡翠,镶嵌在西江上。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后,来泗州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路通了,我们的‘致富路’也畅通了。”在泗州岛农家乐饭店里,老板陈建敏正忙着招呼客人。覃建良介绍,目前泗洲村有在营饮食店20多家、民宿5家,解决了周边300多人就业。2020年,泗洲村实现村级集体收入7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泗州村是梧州市交通运输局立足“交通+红色旅游”,推进“四建一通”工程建设的生动实践。目前,梧州861个建制村已全通沥青(水泥)路,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下一步,梧州市将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镇村公交,积极开通旅游专线,推动县域旅游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