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养护 助力“四好农村路”
初秋时节,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古老的红山大地处处郁郁葱葱。在马鞍山村周边,美观整洁的县道、乡道,线形优美,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给游客们带来美好的出行体验。
公开招标 试点推进
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和赤峰市交通运输局的指导帮助和推荐下,喀喇沁旗成功入选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行列;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四好农村路”复检,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喀喇沁旗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商喜伟说:“喀喇沁旗交通运输局在全区率先建立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服务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的发展与应用。但在当初推动之时,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商喜伟所说的不确定性,是基于当时的公路养护状况低下,捉襟见肘的养护资金与投入不菲的市场化养护资金形成巨大对比差距。“我们和市交通运输局领导、旗分管领导汇报现状和思路,均得到了肯定和支持,这也促使我们下定决心好好干一下,哪怕不成功也是一种有益尝试。”该局决心使农村公路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同时为喀喇沁旗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提供更畅通、更安全、更智慧、更绿色的路网空间。
2021年1月,通过政府公开招投标购买服务,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赤峰分公司承接喀喇沁旗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试点项目,项目管养范围涉及喀喇沁旗4个乡镇,总计管养公路里程562.227公里,其中县道180.787公里、乡道175.988公里、村道205.452公里以及桥梁30座。合同养护经费总计301.969万元,合同为期一年,项目主要内容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包括日常保养、日常巡查和小修。现4个乡镇均设有日常养护服务管理专门机构,形成分公司、项目部、道班班组三级公路养护服务体系,保障基点达到8个,承担着管养范围内的养护任务。
职责清晰 术业专攻
市场化养护的运营模式是以信息化平台管理和智能巡查为核心,通过巡养分离管理和巡养一体作业相互配合进行养护,在固定的养护资金范围内,通过专业科技手段,保证养护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使养护经费利用最大化。通过市场化养护的进驻,有限的资金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公路管理养护明显提升,道路优良率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7月20日,该旗路面病害修复率为97%,路基病害、沿线设施病害和桥梁病害修复率均为100%。
市场化养护的管理优势是:管理模式科学,喀喇沁旗农村公路市场化养护项目以三级路长制为管理核心和对应架构,依托信息平台、巡查队、日常作业班组、小修作业班组、应急处理班组,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术业专攻”的养护作业格局,各单位按管养设施范围设立标准化班组,形成分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管理模式,分级管理、精诚协作;效率提高显著,市场化养护全面细化了农村公路基础信息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形成统一调配管理、网络全覆盖的可管可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平台,做到农村公路养护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巡查、养护作业全流程追溯,并且创新性地引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大幅提高了农村公路管理效率;通过深化“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逐步建立了简约高效的设施管理团队、精准迅捷的社会服务响应机制、多元共治的公路治理结构,构筑具有企业特色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全力做好基础养护工作,努力实现“主动作为、未诉先办”;全面巡查无死角,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巡查工作,机动车巡查采取低速错峰慢行的行驶方式,全面覆盖管养范围,确保巡查工作无死角,重要时间节点加密巡查频次,严格执行规范及操作规程要求,把控作业细节,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护作业的全过程管理;全天修复无隐患,依托信息平台,深化零星类病害养护工作理念,严格执行影响安全通行类病害“24小时修复制度”,并在冬季与雨季期间增加养护人员与设备,以应对雪后及雨后坑槽类病害爆增,确保第一时间消除24小时类病害安全隐患,保障农村公路处于平稳运行状态。
自从喀喇沁旗开展市场化养护工作以来,其养护生产作业面达到了辖区内县、乡、村道路全覆盖,突出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公路养护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巡查系统等现代化养护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人员有限”的问题。
商喜伟说:“我们将加强资金申请,继续在其他乡镇(街道)推广市场化养护,力争做到旗域全覆盖。通过市场化养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农村公路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养护管理新模式,为农村公路更畅通、更安全、更智慧、更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