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奋斗岁月 万米湖底长隧
太湖隧道出入口。
经过4年多的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工程(简称太湖隧道)各项施工任务已接近尾声,即将迎来建成通车。
全长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是国内在建最长的水下隧道工程,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隧道主体结构为两孔一管廊,设计时速100公里。由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CX—WX3标,全长5.73公里,包含太湖隧道东段5.38公里、路基0.35公里;吴杨路上跨隧道敞开段钢箱拱桥一座,全长113.48米。
4年来,项目部相继完成首节底板、首次陆岛转换、围堰合龙、隧道底板贯通、末次回水等重大节点目标,将匠心融于时光,用千日坚守铸起一座崭新的丰碑。
释放创新潜能 隧道滴水不漏
中铁四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太湖隧道项目经理费晓春见证了这项工程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隧道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
水下隧道的施工重难点是防水和止水。进场之初,项目部便以打造品质工程为目标,以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为理念,根据工程实际,多方考量研讨,创新提出设计应用台车的构想。项目派人多次前往天津、湖南等地调研台车制造厂家,经过6个月的设计打磨、2个月的改良优化,最终在施工中成功应用。
在主体混凝土施工中,项目部采用国际领先的双台车联动快速施工技术。该工装由钢筋绑扎台车、混凝土浇筑台车等5台台车组成。对于开挖宽距达320米的水下隧道,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约1500至2300立方米,若采用传统的满堂支架施工,很难一次性浇筑到位,而台车技术不仅可以一次成型,减少结构接缝,消除透水隐患,并且保证通行,不影响其他工序施工,还能精准定位卡距,形成一体化循环施工作业。此外,台车理念应用于项目管廊异型结构施工中,并一举获得中铁四局首个国际专利。
“台车是项目大型机械化工装应用的代表,不仅用工量降低了60%,还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20米主体顶板施工周期从约35天缩短至约12天。”费晓春介绍,此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双丰收,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为做实做细防水施工,项目部制定了隧道“三重六层”防水施工方案。第一重,加强隧道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浇筑工艺,控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提升混凝土本体质量,让隧道主体结构自身形成一套防水体系;第二重,做优隧道变形缝防水,隧道每隔60米一道的施工变形缝,经过多道防水工艺试验,设置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和内装可卸式止水带3层防水措施,确定了效果最优的接缝防水工艺;第三重,做细隧道外包防水,就是在湖底隧道外侧再包裹一层高性能防水卷材,就像雨衣一样把隧道裹在其中,最后在“雨衣”外再盖上一层混凝土保护层,确保太湖隧道“滴水不漏”。
4年来,项目部共获32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工法等;参编江苏省地方标准4项、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BIM应用获奖6项;获得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Ⅱ类成果、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工艺创新大赛三等奖、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铁四局万众创新二等奖等,填补了中铁四局在水下隧道施工领域的空白。
优化施工组织 勇当建设先锋
太湖隧道地处太湖梅梁湖水域,属5A级景区,周围鼋头渚、三国城等景点众多,将生态环保和施工生产并举,在这里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
湖域段“四仓流水”作业面成型。
为守护这片“太湖蓝”,项目部采用堰筑法施工,在湖中插打钢围堰筑岛,以“还一进一”的方式从岸边向湖中间逐段分仓推进,形成四仓流水循环作业,并通过有效缩短钢板桩围堰长度,减少对太湖水域的阻水长度,预防蓝藻滋生。
项目还通过采用船舶自备污水处理装置、设置移动式拦污带、建设废弃混凝土绿色处理中心等途径强化水资源保护,实现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有效落实了太湖水治理要求;通过建设全封闭拌和楼和石料仓、选用自动感应的双控型洗车机、设置三级沉淀池洗车基础、购置喷雾式洒水车等方式扎实推进扬尘治理;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全面引入太阳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由于四仓流水循环作业,各作业面同步施工,大干时作业人数高达1500余人,安全管控压力不言而喻。施工现场仅有两条8米宽的便道,但项目共有550万立方米土方、16万吨钢筋、122万立方米混凝凝土需要来回运输,现场交通组织就是一项复杂工程。
为追赶汛期耽误的进度,项目部狠抓现场施工组织,深化“决战四季度、决胜保目标“专项劳动竞赛活动,全面推进物资供应战略采购,钢筋和混凝土集中供应中心全天候生产,满足现场台车段和支架段隧道主体结构的生产要素需求,掀起千人奋战抢进度的火热场面。
30天、12块底板、14块顶板,共浇筑混凝土62845立方米……这一串数字记录着项目团队齐心协力创造出的骄人业绩。30天内,项目部完成12块底板和14块顶板的施工任务,共浇筑混凝土62845立方米,创造产值4885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项目部先后荣获江苏省“交通强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无锡市“工人先锋号”、中铁四局“重点工程夺红旗”劳动竞赛第一名、指挥部阶段劳动竞赛“优胜单位”等。
激活团队潜质 培育良好风尚
“尽责争先 创新引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更践行在1000多个日夜的工作中。项目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职责,全面加强和创新项目党建工作,引领项目管理持续提升。
项目“三基”建设富有实效。党支部坚持开展“三会一课”、“三重一大”党政会签、干部理论学习等规定动作,设置党员安全质量先锋岗,开展党员“一带一”、太湖“增殖放流”环保主题党日活动等,与项目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还扎实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坚持“内聚合力引领发展,外塑形象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创新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与属地社区、派出所、交警队等单位举行“党建共建结对签约”仪式,通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防疫联防联控、社区邻里互帮互助等活动,为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项目党支部还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围绕规范从业行为,强化反腐倡廉意识,定期开展廉洁日常教育、节前廉洁谈话、廉洁风险防控季度自查自纠等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廉洁教育不仅要常态化、制度化,更要多样化。项目部借助党建联建平台优势,联合当地单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良传统”等主题党日活动,先后举办违规违纪典型案例图片展、廉洁座右铭征集、廉洁文化进班组等活动,定制廉洁主题特色文创产品,以清廉文化正心正行,确保干部员工“管住手,守住心”。在指挥部季度《廉洁合同》履约考核中,项目部连续11次获第一名,还获指挥部“路地共建”优秀党组织奖、“廉洁管理”先进奖等荣誉,得到了江苏省交建局的高度认可。
正如费晓春所说:“回望4年的建设历程,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成绩是显著的,有目共睹。希望每一个人在此奋战过的人都能有所收获,引以为豪。”
四载奋斗岁月,万米湖底长隧。随着太湖隧道将于今年年内建成通车,届时,风亭画舫和碧玉螺首尾相望、相得益彰,通行车辆将通过潜入湖底的隧道在太湖之中自在穿行,为苏锡常三市交通联通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图片由 中铁四局二公司太湖隧道项目 提供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