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老周家的媳妇

2022-05-05 13:50:4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徐婴曦 -标准+

最近,我的妈妈也迷上了热播剧《人世间》,说剧中周志刚的媳妇,会吃苦、明事理,能扛事,像极了另一位老周家的媳妇,她的母亲,我的外婆。

在家里老照片上见过外婆年轻时候的模样,高挑的身材,清秀的脸庞,举手投足间透着大家闺秀的气度。听妈妈说,早年外公是吃公家饭的,家里条件挺不错,街坊四邻都尊称其周先生。但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外公蒙冤被打成右派开除了公职。家里的生活便一落千丈,穷困不堪,而外公又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瘦小个,于是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外婆身上……。

头几年,外婆找不到工作,只能拉双人大板车维持生活,拉车是男人干的活,不但累而且危险。妈妈说,记得有一次她和大舅帮外婆到浙师大那条路上的粮库去拉笼糠,那条路的岭特别长特别陡,上坡用尽了吃奶的劲,脸憋成紫茄子,心慌得都要吐出来。下坡他俩脚拖地,屁股往下厥,把身体的重量都压在车后,但车还是飞一样的向坡下冲。他俩吓得气都不敢出,也不敢叫,怕惊了前面拉车的母亲。

1964年,四牌楼居委会办公共食堂,看外婆手脚勤快,就安排她负责烧饭。有了固定的收入,家里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虽然离开了日晒雨淋的拉车活,但食堂烧饭的活也并不轻松。那时大食堂的炉灶很特别,在地上挖一个一米多深两米长的坑,埋两口大锅,一口蒸饭一口烧开水,烧火在下面要走好几个台阶。那些年政府提倡吃食堂,吃饭的人特别多,外婆凌晨三点起床烧粥,烧十多桶粥卖完接着马上准备中饭。中饭大多都是自己带饭盒来食堂蒸,蒸饭用的容器五花八门,摆放这些杯、盆、碗、罐很不容易,就像搭积木,一块没放好就会塌。要知道那时米是定量供应的,如果米洒了就得赔人家饭。好在外婆的搭罐技术很棒,从未出过差错。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食堂是个有油水的地方,但外婆从来不贪不占。家里肉票都买成猪油炒菜吃,很难吃上肉,孩子们总不免哭闹。她看见食堂里老鼠挺多,就用鼠笼抓上几只,扒皮开膛洗净后,洒点盐酒用粽叶包好,放进笼糠灶里煨熟给孩子们解馋。而对于公家,外婆很会精打细算。什么冬瓜皮,南瓜子晒干卖给药店,肉骨头鸡鸭毛晒干卖给废品店,卖来的钱买肉,每隔十天半个月就给职工吃一次肉包子,这个事迹当时都在黑板报上表扬了呢。就这样,外婆在食堂一直干到了退休,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妈妈说,外婆的坚强留给了她最难以磨灭的印记。1986年,在外公离世的后半年,远在北方工作的大姨为了回乡祭奠父亲探望母亲,却在归途中意外车祸身亡,面对这难以接受的噩耗,外婆却没怎么流泪。后来几年里,又经历老屋拆迁,儿子儿媳为买房辞职办厂,儿媳突然得病身亡。而这接二连三生活的重击都没有摧垮外婆,她依旧很“平静”的操持着生计……。2013年,外婆95岁,没有什么大病,但生命终将走到尽头。10月31日那晚,妈妈一个人静静地守着外婆,手放在她的额头上,眼睛盯在她的脸上,不敢离开。外婆的呼吸如游丝,脸颊白白凉凉地……。多年后,妈妈回想起那一晚,说,外婆走的很平静,就和睡着了一样,而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一盏熬了多年的油灯,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熄灭。

《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曾这样评价,周家父母那一代人,她们的“奋斗”更多体现在要把家庭支撑住,把儿女抚养长大,父母辈们把生活的艰难默默的承受下来,尽量不使儿女们感受到这一点。“如果生活觉得苦,嚼嚼自己咽下去。”我想,这,也许就是外婆在家庭遭遇接连不断的坎坷后,依然能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撑”起一个“风平浪静”的家的精神力量吧。“会吃苦、明事理,能扛事”是老周家“媳妇”的优良品质,也是那一代劳动者家庭的优良家风。而我看到,这从苦难中凝聚的家风,已传承到了我的父母辈,也将注入我们子孙的血脉,代代相传。



编辑:熊婷婷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