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请假去冬奥会做技术官

2022-02-22 11:24:1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刘玢妤 -标准+

阳光从远处雪山的边缘缓缓露出,光芒落进攀升上山的缆车里,刘宁掏出手机拍下这清晨6时的太阳。

2月20日,是刘宁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作的第30天。虽然当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满闭幕,但刘宁的工作并未结束,他已经转身投入到冬残奥会的准备工作中。

刘宁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技术赛段长,也是广州南联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一名员工。航食、市场营销、篮球裁判、高山滑雪裁判……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不胜枚举,他笑称自己是个“斜杠中年”。

职业巅峰背后是热爱的力量

1月29日,刘宁在国家滑雪中心最陡的一条雪道上平整训练场地。不小心一个侧滑,板尾朝山下栽去,刘宁强行把板头扭到护网的一侧,半个身子斜插在雪道边缘,摇摇欲坠。“这条雪道大约有37度,可以说是小海坨最陡的雪道,我如果摔倒了,可能就山底下见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宁依旧心有余悸。

这次突发状况让刘宁扭伤了腰,岗位临时调整到应急反应组做高山滑雪技术项目竞赛秘书。如果说在赛道上的工作费体力,那么竞赛秘书的工作就是费脑力。刘宁需要频繁地与领队、教练、官员沟通场地预约、办公室答疑等事项,一天要说话四五个小时。

这份工作展现了刘宁的另一个“斜杠本领”——德语。由于喜欢欧洲文化,过去也总去欧洲滑雪,所以刘宁从3年前就开始学习德语,现在已经具备了德语欧标A2水平。“在欧洲不仅德国人讲德语,沿着阿尔卑斯山脉的很多国家都有德语区。这次与不少运动员和教练员接触,我的小特长也派上了用场。”

刘宁认为,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学习当地语言可以更好地向当地专业人士请教滑雪技能。“他们的训练方法、教学体系都非常严格,当大家都用德语交流,你却用英语沟通,总有点沟通障碍。”

在成长的路上,刘宁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小时候在什刹海体校学习排球,却因为身高与职业运动员要求相差5厘米,与职业体育失之交臂;大学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从事体育、户外运动领域的市场营销工作,继续向自己热爱的体育梦进发;之后又去考取了篮球裁判、滑雪裁判证,开启了全新的运动世界的大门。夏天做篮球裁判,冬天做高山滑雪裁判,休息日也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

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为他的“体育梦”带来了新的机遇。“参加冬奥会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这也算是我执裁高山滑雪比赛的职业巅峰。”刘宁语重心长地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工作需要非常严谨、细致,容不得一丝差错,这与南航‘亲和精细’的服务目标不谋而合,而冬奥会的经历也对于开拓单位的非航空业务市场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南航对我的支持,没有公司的支持,也无法促成这次的冰雪之行。”

临近冬奥结束,国家滑雪中心统计愿意继续留下服务冬残奥会的技术官员,有不少人选择离开,但是刘宁留下了。“做任何事情我都希望可以善始善终,这大概是热爱的力量吧。”

冰状雪背后是冰状人

凌晨4时起床,5时左右搭班车,6时多到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忙碌到晚上八九点回到驻地,这是刘宁进入冬奥闭环后每日的工作节奏。“我们上山后会快速穿好滑雪装备和冰爪,进入工作状态。”刘宁说。每场比赛开始前,他们至少已经工作3个小时了。

作为冬奥会高山滑雪技术官员,刘宁每天的主要工作都是在雪道上完成的,如果遇到大雪天,穿戴多少防寒装备都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国家滑雪中心7条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可达900米,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

为了保证比赛选手所使用的赛道都是一致的,国际雪联对雪道硬度有严格要求。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冰状雪”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刘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和其他高山滑雪技术官员一起浇注“冰状雪”。

“竞技项目‘冰状雪’赛道非常讲究,它不同于速度项目采用浇水的方式,必须采用注水器注水的方式。”刘宁详细地介绍道,在雪道经过初步压雪平整并通过自然低温板结后,他们会对雪层含水量进行初步测定,按照国际雪联要求(70%含水量)的赛道含水量标准调整好注水器水压后,使用一种独特的Z字形注水器注水,整个过程不仅要保证雪道中每立方米的雪含水量相同,每次移动的距离也要保持相同,从而保证整条雪道均匀注水且硬度相同、雪况一致。“大概一百个人在雪道上一段段地挪动,用5帕的压力把水打进雪地里35厘米至45厘米深度,然后等它结冰。”冰状雪准备好了,人也差不多是“冰状”了。

他们驰骋雪场的背后,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披星戴月与天寒地冻。雪上项目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刘宁坦言,每天在雪上工作六七个小时,甚至会有些恍惚。“我们自己都开玩笑地说,有的时候太累了在雪道上一睁眼再醒来不知道是医院还是山沟里。”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