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出发,沿乌尉高速公路驶向若羌,满目的沙丘与戈壁中,总能见到身姿挺拔的胡杨傲立路旁。当地人说,胡杨是沙漠里的“英雄树”,向下扎根数十米,抗干旱,御风沙,历千年风霜而不倒。中交机电工程局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团队自2018年参加公路建设以来,一如不倒的“胡杨”,穿沙漠、越天险,战酷暑、斗严寒,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驻扎荒漠、建设荒漠,装点新疆这颗西域明珠,全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由乌鲁木齐至尉犁、尉犁至35团、35团至若羌、依吞布拉克至若羌、尉犁至且末五个子项目组成,线路全长1305公里。该项目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交集团“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之一,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新疆跨越天山连接南北疆的交通干线,是新疆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六横六纵”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第三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公路网,强化我国与中亚、南亚之间高效便捷的陆路通道,提升出疆通道的运输能力,对于打造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带、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沙暴,沙暴
新疆地区干燥多风,常年弥漫着风沙,每年的3至6月更是沙尘暴频发。项目团队参建尉且沙漠公路机电交安工程,该路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沿线沙丘连绵、无所遮挡,沙尘暴一旦形成,遮天蔽日,威力极盛。
“百米的沙墙迎面而来,一瞬间就天昏地暗。”对初见沙尘暴的恐怖景象,时任项目工程部部长李胜记忆犹新,“现场施工遇到沙尘暴时我们躲在车里,车子被吹得左摇右摆,外边一片黄色,什么也看不清,只能听到细沙击打车窗的哗哗声,让人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恐怖感。”谈起这些,参建人员都心有余悸。沙暴散去,车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浮尘,挡风玻璃被石块砸出密密麻麻的浅坑,光面玻璃在沙暴的侵袭下也已变成了毛玻璃。
遇到小一些的沙暴,现场施工还需正常进行。尽管佩戴了护目镜与防尘口罩,但下班回到驻地,耳朵、鼻孔还都充满了沙子,洗完澡后的浴室也常常积沙成“滩”。“有时甚至感觉脑子也进了沙,抖一抖也能出沙似的。”技术员刘发斌补充道。
久经沙暴侵袭,尉且公路沿线的沙漠依旧是沙漠,但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一段段缆索护栏、一块块轮廓标、一个个公路界碑逐步立起,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尉且公路为这片“死亡之海”划上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山上送温暖,山下送清凉
“三山夹两盆”是对新疆地形的描述,项目团队参建的依若高速从新青两省区交会处依吞布拉克到若羌县,横跨阿尔金山无人区,海拔跨度达2000余米,上下温差高达一倍之多。
夏季山下酷热难耐,平均气温42摄氏度,现场的护栏板被晒得发烫,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摄氏度。热浪蒸腾下,视线里的路面变得扭曲,重车经过后也会留下黑色车辙。尽管采取了错峰施工并且配戴了防晒物品,但在日复一日的暴晒下,黑红肤色成了项目团队的“保护色”。“先晒红,后发痒,再脱皮,最后变黑。”习惯了山下的气候,技术员印伟介绍肤色的变化时显得很淡然。但让印伟不适应的是,由于空气干燥,自己常犯鼻炎,鼻血直流,“呼吸有时都成了一种痛”。
与山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海拔3000米之上的依吞布拉克,到了6月还时常飘雪,晚上气温降至几摄氏度,需要常年开电暖器盖厚被子。过了8月份,气温便急转直下,一天中要到中午12点才能感到暖意,但等到下午3点左右随着寒风过境又冷了下来。由于温度过低,混凝土出现了强度低、易开裂等问题,因此只能在气温稍稍回暖的时候加班加点干,工作人员在外面施工,很难吃上热乎的饭菜,饭到手里基本就是半冷的了。
迥异的温差,让“山上送温暖,山下送清凉”成了项目团队茶余饭后谈论的趣事。也正是凭借这种乐观,建设者们在“冰火两重天”间,完成了长达300余公里的机电交安施工,为道路安全保驾护航。
高山上的先行者
山巅云起入青天,险峰峻岭倚天悬。在海拔3500余米的乌尉高速旁,还能见到一座座银色铁塔矗立山脊之上,令人惊叹。
乌尉高速公路横穿天山山脉,经前峡、哈熊沟、后峡、科拜来客、大西沟、巴拉提、上新光、铁门关等众多高峰,无论哪一座都是天险。作为项目建设的先遣队,项目部外电团队需率先入场,攻坚克难实现电通,保障后续建设用电需求。
高原反应是每名建设者都要经受的考验。“头晕、耳鸣、呼吸不畅,睡觉时浑身发烫。”技术员刘草健第一次上山,身体就出了状况。为了完成施工任务,他养成了背氧气袋、喝红景天等缓解高反的习惯。
在高山之巅,行走本已困难,项目团队还需负重攀行将铁塔运往工地。“都是原始的山,光秃秃的,坡陡达六七十度,没有路,两侧尽是悬崖。”时任项目党支部书记潘卫波提起这些经历滔滔不绝,“机械设备不用想了,上不去,基本靠人工。铁塔拆分成小件,人工抬上去;桩基施工用的混凝土原材,分成四五十斤的小袋装,人工扛,像是‘蚂蚁搬家’。”由于负重前行,项目团队走走停停,500米的距离常常要耗费近1个小时。
“说不苦是假的。”谈起施工过程,技术员郭斌十分感慨。但当他看到变电站的灯亮起来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日行600公里
新疆地区地域辽阔,项目团队参建的尉且沙漠公路、依若高速公路都超过300公里。“从项目起点到项目末端往返一趟600多公里,上个班像是出个了省。”时任依若项目生产副经理朱来俊笑着说道。
由于施工线路长,坐车通勤的时间要占据大半天,在车上“移动办公”成了项目部的特色。研究图纸、编制方案、填报资料等,大家在车上把能干的干了,充分节约时间。此外,项目沿线多为无人区,无水无电无信号,通勤车必须备足馕、面包、泡面、自热饭等食物,午餐时,就化身“餐厅”供项目人员使用,“等着晚上到驻地吃顿饱饭”成了大家的期待。
对于印伟来说,累点、饿点都是身体之苦,忍忍总能恢复,但精神上的苦一旦来袭,就没那么好熬。“我是重庆的,初到新疆还觉得大漠风光十分壮观。但当一个人面对荒漠、戈壁久了,喊一嗓子没有回应的时候,孤独寂寞感就油然而生,”说起自己的体会,印伟的表情格外认真。
“怕坚持不下来,想要离开。”犹豫许久后,印伟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领导的一番话,让印伟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环境恶劣是事实,但改变这种现状,不正是我们建设者的使命和来这里建设的意义吗?你不干,总得有人干。”
在维吾尔语里,胡杨被称为“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是边疆人民对这股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时光荏苒,4年的光阴,项目团队用坚毅与执着书写着“风沙洗日月,烈火镀金身”“缺氧不缺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史诗,用汗水浇灌着新疆这片土地,只为明天的西域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如今,尉三、尉且、三若、依若等工程相继完工。下一步,“胡杨”们将转战天山,继续向阳生长!
编辑:李雨青
审核: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