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山东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验收组正式出具意见,胶州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实施的“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试点”顺利通过验收。这是胶州继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后,在农村交通领域获得的又一省级认可,标志着其历经近三年探索构建的“智慧管养体系”全面落地见效,当地农村公路管养正式告别“经验判断”时代,迈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新阶段,更为全国县域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胶州方案”。
此前,胶州农村公路管养长期面临多重痛点。据2022年数据显示,当地共有691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79.596公里,管养压力日益凸显。“以前巡检靠腿、记录靠纸,一条路查下来要大半天,小病害容易漏,大问题处置慢。”从事农村公路养护工作10年的张传新,对过去的管养模式感触颇深。2022年12月试点启动后,胶州以“管养智能化、服务高效化、管理精细化、绿色低碳化”为目标,对农村公路管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构建起“前端智能感知+中端数据中枢+后端智慧决策”的全链条体系。
在前端感知层面,胶州按照“突出重点、分类覆盖”原则,为养护巡查车配备车载AI巡检系统,可自动识别裂缝、坑槽等10类病害,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同时,在县乡道每3公里布设1套视频监控,并在桥梁两端、事故多发路段、产业园区周边增设AR/VR全景指挥、环境感知、非现场执法等智能设备,最终实现全域773条农村公路的覆盖,形成“全域监测、重点聚焦”的感知网络。
中端数据中枢方面,胶州建成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可实时汇聚路况、环境、交通等四维数据42亿余条,且数据上传延迟严格控制在30秒内,为后端智慧决策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
后端决策与执行环节,“AI+养护”模式成效显著。借助智能系统,路面病害识别精度提升至95%,养护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系统还能自动派单,养护人员接到指令后可直接前往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每公里年养护成本降低20%,超限超载率从3.2%降至0.55%,核心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2024年台风“摩羯”期间,系统提前预警强降雨风险,调度防汛指挥车、应急车辆提前布防,使易积水路段处置效率提升50%,充分展现了智慧管养在应急响应中的优势。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是此次试点的核心亮点。材料创新上,胶州联合企业研发“碳钢胶砂防水耐磨层”材料,通过12组对比试验验证,相较于传统沥青路面,其耐磨性提升40%、使用寿命延长3-5年,一年下来磨损深度不足2毫米,还能防渗水,目前已在芝铁路、王相路等路段成功应用,并在胶州20余公里农村公路推广。此外,胶州还通过太阳能供电、沥青废料再生利用等技术,实现养护全流程绿色低碳,减少碳排放。
模式创新上,胶州创新推出“三级路长制+智慧平台”模式,将633名路长精准落位至每段公路,路长通过手机APP即可实现巡查打卡、问题上报全流程数字化,路长履职率从70%提升至98%,让公路管养责任更清晰、落实更到位。
试点成效不仅体现在技术与管理层面,更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民生福祉与区域发展动能。第三方调查显示,2024年胶州群众对农村公路智能化管养满意度达96%,“路况改善”“应急及时”成为评价最高的两项内容。依托智慧路网,胶州一方面开通农村客货邮专线,整合物流企业,降低沿线农产品运输成本,2024年带动农产品运输量增长15%;另一方面串联少海风景区、艾山采摘园等景点打造“旅游公路环线”,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沿线农家乐增长,乡村旅游收入提升20%,真正实现“以路兴产、以产养路”的良性循环。
胶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通过技术赋能破解了农村公路管养的共性难题,其“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群众监督”的协同机制,以及“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统一的效益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下一步,胶州将持续优化数据共享机制、补齐偏远路段技术短板,推动试点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助力更多县域实现农村公路智慧转型,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县域力量。
编辑:袁梓晴
责编:
审核: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