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理衔接转向“化学融合”——“轨道上的京津冀”持续深化协同发展

2024-04-30 16:11:0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周晓勤 -标准+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奔跑,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构成京津冀之间的四层轨道交通网络。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系列指导协同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发布、落实,为轨道上的京津冀快速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定位。以此为蓝图,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重点满足1小时通勤圈快速通达出行需求。

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结出累累硕果。截至今年2月,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京唐(京滨)城际、津兴城际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各地级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京津冀高铁里程已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624公里,实现了区域内所有地级市覆盖,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

运输服务集智慧与温度于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10年来,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跑出新速度,和串联起京津冀城市间的高铁总里程增量交相辉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907公里,相比2014年增加超过3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天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6.8公里,相比2014年增长超过一倍,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不断扩大;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到74.3公里,对改善城市交通、助力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质增效。京津、津石地铁实现App支付互认,北京西站、天津站实现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互认,北京南站、天津南站、天津西站等实现国铁免安检换乘城市轨道交通……集智慧与温度于一体的创新服务举措,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便捷、更舒适。北京地铁22号线(平谷线)成为最新典范,这是北京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是北京地铁第一次在京外设站、京外建设和京外运营,成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的示范项目。线路建成投用后,河北燕郊将首次接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大幅减少当地居民往返北京的通勤时间。

积极融入枢纽协同建设,也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发展过程中的有为之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汇聚了北京地铁6号线、平谷线、101线、S6线等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接入京唐城际和新城联络线两条城际铁路,接驳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1小时抵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机场和唐山市,15分钟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和北京核心区。

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络高效协同发力,为京津冀通勤、旅游、商务等出行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的服务。

更深层次推进协同融合组团发展

10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正逐步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和“轨道上的京津冀”的“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日益发挥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作用。如何快速、舒适地将高铁旅客送达城市目的地,如何将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效连接到轨道上的京津冀,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轨道上的京津冀既要推动“四网融合”,更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连接贯通,更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三地应在“四网融合”特别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方面取得更大成果,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建立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交通运输系统。

从设计、运营等多维度共同推动“四网融合”。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通道规划,统筹“四网”通道,考虑多层次共用通道的规划策略,促进融合发展;实现四个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管理界面、信息数据、乘客服务的相互连通与协同融合。

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构建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地铁“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进度,增强网络密度,强健交通骨骼系统。应注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总体规划的功能融合,实现建设连贯、运行互联、信息互通、集中指挥、资源共享。

紧抓市域(郊)铁路建设机遇,强化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便捷通勤。突出市域(郊)铁路对都市圈主要功能区的支撑引导,推进“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营模式,打造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间、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0.5至1小时通勤网。

(作者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