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定锋:速度每提一秒,方便就多一分

2024-05-14 11:06:4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陈勤思 谢丹婷 谢敏 林慧 -标准+

如果把地铁列车比作一个人,那么信号系统就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神经系统”,可以指挥列车“该往哪走”“什么时候停车”,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

在福州地铁,有这样一个人,13年来,他一肩挑起福州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的搭建任务,参与多条地铁线路的机电工程全过程管理,累计建设里程近100公里……他就是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福州地铁)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邹定锋。

对标“一线”带头干

2011年,深耕铁路领域16年的邹定锋加入福州地铁,成为当时公司仅有的一位信号专业工程师,挑起福州地铁1号线的信号系统搭建工作。

“这是福州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做得绝对不能比别人差!”邹定锋暗暗下定决心,提出要对标一线城市地铁的建设水平。因此,从早期和供应商谈设备功能需求到后期安装、调试、验收设备,他全部亲力亲为。他常常与团队开会讨论项目出现的问题直至凌晨两三时,7时又出现在施工现场。在最后调试的1个月里,他更是把公司当家,经常在工位上小眯一会儿又起来处理各种事务。同事劝他休息,他说:“自己带头干,别人才能跟着干。”

2016年,邹定锋由于肺病接受手术。术后,这位“拼命三郎”想立刻重返岗位。医生得知当时工地正在进行装修及设备安装施工,正是粉尘最多的时候,便劝阻他静养一阵子再回去。但是邹定锋心系1号线,着急返岗:“1号线开通在即,时间等不得人,我怎么能休息呢?”他的夫人得知后也担心不已,就想了一个办法,为他买了特殊的防尘面罩。就这样,术后仅1周,邹定锋就返回工地,面罩成了他的标配。之后的整整10个月,他戴着面罩穿梭在地下隧洞中,成为一道特殊风景线。

福州地铁1号线开通之初,设计时速为80公里,但实际速度并未达到,这也符合当时全国地铁行业内的通用做法——留有10%的余量。“我们都觉得没必要了,因为已经开通四五年了,系统也趋于稳定,再说速度差一点乘客也感觉不出来,是吧?”同事这样说。但邹定锋不这么认为:“速度每提升一秒,方便就多一分。”说干就干,他前往北京、上海地铁调研,将他们的数据拿过来分析对比,并咨询业内权威专家,调研各个厂家的做法……终于,在他的坚持下发现了问题所在。

“因为是福州第一条线路,大家都比较谨慎,每个环节都留有余量。你留一点,我留一点,加起来可就不是一点了。”邹定锋说。最后,他把设计、厂家等团队全部叫回来重新修改数据模型,将每个环节的余量压到最低,实现了设计时速,让1号线运行时间缩短了整整40秒,并将此模型运用于后续其他线路的建设上。

“共享”工作表格

“有问题找邹哥!”这是在地铁施工建设团队中流传的一句话。丰富的经验、高超的业务水平、随和的态度让邹定锋成了团队中的“定海神针”。“邹哥平时乐呵呵的。”提起邹定锋,大家都赞不绝口。但大家口中随和的他遇上安全原则问题却是另一幅面孔——严肃甚至严苛。

信号设备精度要求高,因此其施工安装要求也很高,尤其轨旁信号设备计轴、应答器等周边不能有金属物质或者电缆之类的干扰物。为了保障施工效果,邹定锋每次都亲自去测量、检查、协调每一处信号设备安装。

有一次,他发现信号设备旁多出一些已经布好的线路,立刻找到施工方要求拆除,当时有人不理解:“这么点小事需要返工吗?”邹定锋听闻,直接拿起剪刀将已经布好的线路剪断。“这是小事吗?信号系统就相当于驾驶员的眼睛,信号系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通车后的运营安全!”他强势的态度让大家从此不敢再忽视任何一处安全细节。

2017年年底,福州地铁信号专业新增了两名新同志,黄美琳和林斌。邹定锋成了他们的“师父”,为他们量身编制了为期6个月的培养计划。白天,他带着两名小徒弟在施工现场实践,晚上陪着他们通宵调试系统。“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问题,哪怕是半夜,只要咨询请教他,他都会掰开了、揉碎了给我们讲。”黄美琳说,“我的电脑中有一份共享工作表格,邹哥让我们每天下班前把当天的工作记录在上面。今天干了什么活?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他会每天点击进去看并修改。”

表格在不断填满,徒弟们也在不断充实。“虽然我已经调任其他公司了,但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他教的这个好习惯。”黄美琳说,邹定锋教会他们的不仅是业务上的知识,还有伴随一生的学习能力。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