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动驾驶多些包容少些苛责

2024-06-12 11:04:0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刘远举 -标准+

近日,某地城市留言板上出现了不少关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投诉:有人体验自动驾驶车辆发现,车程比传统出租车多走了十分钟;有人看到自动驾驶车辆转弯时卡住不动,影响交通……面对自动驾驶试运营中的舆情,笔者认为行业应理性看待其中的系统性偏差。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开展无人车的试点。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道路超过2.2万公里,累计道路测试里程8800万公里。与此同时,我国Robotaxi、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在有序开展,以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给武汉、杭州、上海等城市的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

自动驾驶是一个高度依赖真实路况的行业,真实场景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情况,是模拟测试无法提供的。只有在真实环境中去训练,才能得到更智能的自动驾驶。近日,特斯拉公司宣布其搭载FSD(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已累计行驶突破10亿英里。其创始人兼CEO马斯克更是表示:用不了多久,特斯拉的FSD行驶里程就会超过100亿英里。

特斯拉FSD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大规模车队所积累的真实世界行驶数据。每一辆搭载FSD的特斯拉都是一个移动的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的路况、司机反应,能高效地助力AI算法迭代优化。所以,对自动驾驶来说,去真实的道路上行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但是,任何新事物成长过程中都会伴随阵痛,都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偶尔出现故障、事故,本该在情理之中。

总体来说,目前自动驾驶已经比人类驾驶安全。据统计,人类驾驶的事故率大概是每49.2万英里有一次撞车事故。而像特斯拉、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其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发生率都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看着数据说话,人类社会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疑虑的,汽油车出事不是新闻,新能源车出事是新闻,自动驾驶出事则是大新闻。这种态度会助推一种带有系统性偏差的舆情。

这些舆情虽然是片面的,但却可能影响产业政策。这并非危言耸听,政策可能不会明面上改变,但可能会因此抑制实际的投入车辆规模,以减少事故和拥堵。如果上路试运营过程因舆情反复拖延,那么,中国自动驾驶的创新成本在这个环节就高一些,过程就长一些,被拉开的距离就多一些。错误的观点在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形成舆情、压倒产业的例子也不罕见。

所以,面对自动驾驶试运营中的舆情,各方面要有共识,应理性看待其中的系统性偏差。各地相关部门应保持政策定力,为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积累提供审慎包容的发展环境。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