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是岁月的痕迹。树的年轮围于茎上,人的年轮写在面庞。对于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景泰公路段兴泉道班而言,镌刻在岁月大树上的50多圈年轮,印刻在艰苦奋斗的轨迹中。养路为业,道班为家;艰难困苦,甘之如饴,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由此焕发出的历史沧桑与时代芳华历久弥新,为新时代公路人提供着丰厚的滋养。
兴泉原名锁罕堡,就如锁着寒冷的堡垒,俗有“锁罕堡的风,年头刮到终”的民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兴泉道班地处偏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老一辈公路人扎根于此,就地挖个坑,上面搭些柴棒棒,就是工棚;两只铁桶搭上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铺;和好的面平摊在刚刚铲过砂土的铁锨头上用火烤熟,就是一顿餐食,工友们还美其名曰“烧狗子”;用红柳条编成的大抬框、胳膊粗的木棒当扁担,装满砂土后,两个人抬上一走就是百八十米。因为养护道路长、没有交通工具,工人们经常无法返回道班驻地,只有“天当被、地当床,一路走、一路修”,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脚步丈量道路。
有一年秋风乍起,洪水突袭,历经3个多月采备的养护砂料一夜之间被冲得七零八落。时任班长桂芳国二话没说,振臂一呼:“砂料冲走了,咱们的力气冲不走,只要咱们有力气,不出半个月,照样给它整回来。”果然,仅仅用了10天的工夫,全凭人拉肩扛、早出晚归,砂料又堆积成一座座小山。
当时,兴泉道班的职工全部来自1969年修建705战备公路时,从武威市及其下辖县民勤、古浪征召的农民兄弟。别看职工们文化低、衣着破,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时代精神即使到了现在依然熠熠闪光。养路工们练就了一身“功夫”——眼功,随便走过一段路面,哪儿高,哪儿低,差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手功,那时没有机械设备,只有铁锹、洋镐、手推车,路面坑槽、边沟清理全凭人力完成;腿功,人力炒推油砂时,身体各部位以及大腿小腿的弯曲度配合相当关键,不同的作业任务有不同的用力方式。1996年5月,甘肃省公路局油路比武现场会在兴泉举行,凭借着这些扎实的功底,兴泉道班荣获全省片区技术比武第一名。
行业改革日异月殊,1986年1月,白银公路总段成立,景泰公路段正式移交白银公路总段管辖。自此,景泰段管辖的201省道、308省道逐渐改造为简易渣油路面。
时光之轮飞快地转到了上世纪末,1995年,兴泉道班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荣誉; 199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一路走来的收获鞭策他们载誉前行,更当奋力。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砂土路变成了沥青路,铁锹、洋镐、手推车早已被装载机、挖掘机、自卸车取代;“炒盘”已变为沥青拌和楼;老道班渐渐成为历史的见证。如今的兴泉道班,已发展成为集养护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现代化工区,但是公路人的初心使命未改,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职责不变。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