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写在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五周年之际

2024-08-06 10:39:28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徐浩田 通讯员 鲁罡轩 -标准+

岁月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

从高空俯瞰,山东半岛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上,26个大小不一的港口次第排开,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其间。

“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港口日照港考察,鼓励山东港口干部职工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为山东港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科学指引。

时针拨回至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五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简称山东港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战略统领、文化认同、制度保障,历经了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经受了世纪疫情的严峻考验,通过了改革破题的重重挑战,奋力将一张张改革的“规划图”“路线图”,转化为一幅幅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有力推动生产经营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经营业绩屡创新高,用奋斗书写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梦想与荣光。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改革发展的“根”和“魂”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山东港口成立以来,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之路。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山东港口党委创造性地于每年年中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锚定改革目标,找准“国家所需”与“港口所能”的战略契合点,梳理发展业绩、审视问题不足、明确前进方向,不断校准前进坐标,奋勇向前。读书会已成为山东港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每年的读书会,山东港口党委坚持“自我革命”,前置“九月省思”,坚决摒弃“自我感觉良好”,深刻审视、反思、检讨发展历程。

五年来,山东港口党建工作扎实迈进。大力传承发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改革实践,政治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强化,理论成果多次登上《学习时报》,成为中央党校“学思践悟”典型案例。胸怀天下统筹发展全局,矢志不渝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首位责任,坚定践行“三个走在前”,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动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度链接内外循环,战略担当常怀心中,“棋眼”作用持续彰显。久久为功夯实战斗堡垒,党建入章全覆盖,“空白班组”全清零,过硬党支部占比达90%以上,基层党建工作稳居山东省属企业前列,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人先锋号”“时代楷模”等一系列重磅荣誉。系统开展“靠企吃企”及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打造“一馆一厅”特色廉洁教育阵地,创新“巡审联动”,全面构建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图五 港区集装箱船舶开靠密集(2386161)-20240806102227.jpg

“可变者形,不可变者心”。回望五载奋斗路,正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国企姓党,牢牢把握“根”和“魂”,山东港口这艘“巨轮”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

激活一盘棋 担当改革破局的“排头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进的脚步未曾停歇。

“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作出的重要指示。山东是海洋大省、港口大省,要激活山东发展这盘棋,港口是非常重要的“棋眼”。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作出了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山东港口“握指成拳”、破浪前行的新时代篇章。

大步整合:“一盘棋”“一张图”“一张网”。

告别山东3345公里海岸线“有大港无强港”的历史,改革是关键一招。改革前,山东的各个港口之间长期存在着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等问题,只有整合,才能充分实现优势资源的最大化。从港航大省迈向港航强省,破釜沉舟式改革重整势在必行。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七市港口发展脉络如百川归海最终汇聚到山东港口,由此开启大变革、大挑战、大跨越的非凡历程。

整合之后,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顶层设计的“三个一”: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山东港口也制定了“整合、融合、耦合”的一体化改革发展任务书、路线图。对标世界一流,认真研判形势,扛牢“三个服务”发展使命,谋定“五个国际领先”发展定位,明确“五个转型”发展路径,构建起“十位一体”发展战略体系。

山东港口边改革、边发展、边谋划未来,设计实施了“1+4+12+N”的组织架构,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全球网络布局为协同”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20年是山东港口整合后的第一个完整运营年。翻开历史的相册,更知山东港口这一年逆境求生、逆势增长的不易与担当。山东港口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7.5%,高出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4.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47万标箱,同比增长6.5%,高出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5%,夯实了一体化改革发展根基,彰显了国企担当、赤子情怀。

“这个吞吐量意义不在于量的累积,而在于增幅。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体化改革释放了潜能,这是最核心的。”山东港口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说。

整合后的山东港口不仅有效解决了过去各港口之间的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痼疾,而且稳定货源、开辟航线、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大幅跃升,议价能力、融资能力、谈判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吸引力、影响力、话语权与日俱增,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实力日益彰显。

深度融合:“合作、合力、合心”。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21年,按照组建之初确定的整合、融合、耦合“三步走”总体思路,山东港口“整合”阶段任务全面完成。2022年,山东港口启动全面融合,一场更加深刻的思想革命、更加彻底的组织创新、更加全新的流程再造自此展开。

然而,港口全面融合并非易事。不同的港口盈利水平差距悬殊、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需要跨越不同区域、行政、体制等多重障碍。如果把各港口的整合比作山东港口骨骼的建立,那融合就如同重新建立人体的经络血脉。

“整合最核心的是心合。我们一开始提出‘三合理念’,整合,融合,耦合,实际上整合这一个过程不难,是一个物理的整合。融合最难,实际上要合的是心。”霍高原表示。

改革进入“深水区”,碰的都是“硬骨头”,瞄准的是束缚发展活力的条条框框,带来的是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此,山东港口制定六个方面融合:思想融合、干部融合、业务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作风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一体联动、业务协同。

作为融合的关键载体,业务融合对山东港口在生产经营上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提供了全新思路。这就是坚持“紧扣港口主业高效发展,依托港口优势放大发展,跳出港口窠臼创新发展”,按照“先协同、再一体化运营、再资本运作”的思路,稳步推进业务融合,真正打破壁垒、破除瓶颈,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共生共促、共赢发展,不同港口之间优化统筹、错位发展,港口与板块之间协同联动、资源共享,山东港口业务实现整体提升突破发展。

茫茫天海间,岸边货轮往来穿梭,一台台高耸的桥吊舒展长臂,精准地从无人驾驶集卡上抓取一个个集装箱,将集装箱送至“悦航佰福”轮,即将运往青岛港再次集港发往海外。

“悦航佰福”轮是“日照—青岛”内贸集装箱航线上的常态化班轮,以石材、塑料、纸等货种为主,是日照港、青岛港等集体共拓的发展新模式,2022年运营开通以来,完成集装箱量超150万标箱,发运超2000班次,进一步完善了港口内支线网络布局,成为山东港口业务融合协同的生动写照。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山东港口将分散在各港口的业务单元优化重组、链接融合,生产由局部联动向全面联动演进。以集装箱一体化运营实施为例,集装箱业务全面联动带动了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集装箱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拉动渤海湾港三分之一箱量增长,推动山东港口增量169万标箱,各个港口协同联动,取得了“4个1相加大于4”的效果。港口与板块、板块与板块互促共赢、同心协力,行动步调更加统一,融合溢出效应持续释放、“握指成拳”的成果加速凸显。

如今,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进位争先,分别位列全球沿海港口排名第四、第七、第十位。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由港口组建之初的1600多万吨跃升至5000多万吨,三分之一箱量来自融合助力。新兴业务对山东港口的利润贡献度达32.5%,营业收入占比达79.5%,改革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3年,在融合进程持续走向纵深的关键阶段,山东港口主动作为、克难攻坚,在困难中寻求突破,在矛盾中开辟新路,作出了打造“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战略决断,将港口与板块划分为港口运营赛道、供应链综合服务赛道以及港口园区配套服务赛道,“三大赛道”竞相发力,“传统业务+新兴业务”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塑强核心竞争优势,大步走向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蓝海。

改革扬帆,破浪前行。山东港口的改革,是山东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从“一群港”到“港口群”,从备受争议到好评如潮,山东港口作为省属企业和全国港口企业代表,先后在中国企业论坛、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会议上介绍经验,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官方媒体点赞“蹚出了山东路径”。在改革中焕发新生,在改革中勇闯新路,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聚焦世界一流 担当高质量发展的“破浪者”

五年来,山东港口主动承载时代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主动作为、砥砺前行。

五年蹄疾步稳,港口发展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枢纽地位的重要标志。

五年来,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跨越5亿吨大台阶,从2019年的12.7亿吨攀升至2023年的17.1亿吨,增幅34.6%;集装箱吞吐量从2709万标箱增至4132万标箱,增幅52.5%,总量分别位列全球港口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青岛港集装箱量2019年、2020年、2022年分别超越香港港、釜山港、广州港,成为东北亚区域第一、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口;日照港、烟台港货物吞吐量分别由全球沿海第11、第14位跃居至第7、第10位;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是成立之初的3倍。港口主要经营指标大幅攀升,稳居山东省属企业第一方阵。

港口能级进位争先,货种亮点纷呈。在巩固铁矿石、原油等传统骨干货种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山东港口进一步优化货种结构,目前年吞吐量过亿吨的货种达4个,过千万吨货种达10个,骨干货种集群发展,市场份额全国领先。

港口建设快马加鞭,每年都有建成项目投产、新建项目开工,持续提升港口发展空间。五年间,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878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为港口稳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五年步履铿锵,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

今年7月5日—19日,马士基航运、韩国现代商船、地中海航运三家船公司在青岛港半个月内接连开通了南美西、东南亚、南美东三条新航线,在助力山东港口建设东北亚国际枢纽中心的同时,显示了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组建以来,山东港口深化总部营销,全力争引全球前20大船公司开航线、升运力,实现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营。五年累计净增航线73条,航线总数达到350余条。内贸直达航线和外贸内支线体系持续完善,成功开通北方首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打通鲁黔物流大通道,实现内贸航线在沿海港口的“全覆盖”,加快构建起“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远近洋兼备”的集装箱航线体系。青岛港获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港口之首。

五年间,山东港口不断完善多式联运服务,新增海铁联运班列36条、总数达到100条,提前一年半完成“十四五”目标。内陆港网络布局加速增长,陆续在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地增设内陆港35个、总数达到50个,真正将“出海口”搬到了内陆企业的“家门口”,构建起“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群,成为广大内陆腹地与铁路、船公司等各方协同共赢的样板。

五年孜孜以求,跳出传统业务模式“舒适圈”,培育新兴业务“第二曲线”,现代港航服务更具特色。

京博石化是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一家大型炼油企业,与山东港口业务联系密切。企业在业务拓展中曾遭遇资金压力,山东港口投控集团围绕京博石化的产业链,先后为其核定授信额度3.5亿元,缓解了京博和其下游中小客户的融资难题。

五年改革发展,山东港口主动对接沿黄流域企业发展需要,加速搭建新兴业态“新桥梁”,全方位提升投控、贸易、装备制造等新兴服务,不仅让货船来了能装、能卸、能运输,还能买、能卖、能增值。

五年间,山东港口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积极支持培育板块发展,新兴业务投资额占比连年攀升,从成立之初的27%提升至45%。各板块集团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向内挖潜,主动向外拓展,探索形成一批有潜力、有空间、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同时,山东港口加速布局航运物流、供应链金融、现代贸易等业务,为腹地客户提供“端到端”全程服务。海外布局区域公司、省内设立代表处,具备15类金融牌照及资质、延展80项物流综合业态,建设山东大宗商品、青岛国际能源、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三大交易中心,布局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成立港信期货公司、构建船舶交易平台,打造了供应链全流程“工具包”,承载全省97%外贸进出口量,年进出口货值达3.68万亿元,拉动外贸进出口额2000余亿元。

五年间,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济青双中心顺利投产。“新三样”等新兴货种持续发力、出口量同比增长40%。山东港口由“生产资料港”到“生产生活资料港”,由“一城一港”到“国际化的山东港口”,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让山东港口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五年心无旁骛,聚焦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大赛道”联动赋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打造“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是山东港口应时应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全力打造成为全省供应链头部企业”。

山东港口在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优势上具备良好条件。经过五年改革发展,山东港口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服务优势,为供应链综合服务积淀了海量的客户和丰富的场景、打造了全要素、全流程“工具包”,构筑了供应链综合服务的“政策高地”,因此山东港口有能力、有条件聚集供应链全要素服务功能,为广大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加速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

2023年下半年,山东港口准确把握趋势变化,牢牢掌握战略主动,作出“打造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战略决断。主张“利他共赢”,把“供应链”打造成“共赢链”,把供应链综合服务优势转化为所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全面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山东港口推动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互为支撑,港口与板块协同共进,开辟港口运营赛道,供应链服务赛道,港口、园区配套赛道“三大赛道”联动赋能,以强有力的集群效应,推动“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海外”全链协同,“港口+政府+海关+铁路+企业”一体联动,拓宽合作领域,延伸服务链条,畅通沟通渠道,优化发展“软环境”,以“资源共享”为纽带,打造发展“共同体”。

目前,随着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加速构建,山东港口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在服务广大客户中承载的期待愈发增强。

五年守正创新,大力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智慧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日照港时指出,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是山东港口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标签。聚焦日照港,这里不仅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还建成了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单机效率提升50%,每年可削减碳排放9000多吨。

而这样的案例,在今天的山东港口已经比比皆是。成立之初,山东港口就把“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首位内容,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自主攻关,在自动化码头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五年1800多个日夜,山东港口创新的“活性因子”竞相迸发,诸多创新之举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出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悦耳之音。

2020年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连钢创新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最终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方案”。这背后,是山东港口智慧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生动实践。

五年自立自强,山东港口科技创新向着“智能”攻,围着“数字”转,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港口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建设持续构筑竞争新优势。

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山东港口持续加强原创性攻关,科技研发投入连续三年增长25%以上,高质量完成首批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任务,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全球首创“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全国首个液化油品智脑生产管控系统等一批全球、全国首创在这里诞生。新投产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更是实现全国产、全自主技术研发,作业效率第10次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拥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整套解决方案。

成天海秀美,绘港湾如画。在全国首个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岸线项目——日照港海龙湾畔,湛蓝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沙滩在阳光的映射下金光闪闪,海天之间鸥鸟翱翔。周边居民推窗见海,昔日黑煤港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生态良港。

生态兴则文明兴。五年来,山东港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局性、系统性、分步骤推动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增添山港“新”绿。

五年来,山东港口一路向“绿”,发力“绿色低碳转型攻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和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建设方案,扩大清洁能源应用,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座集卡自动换电站、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持续扩大电能、太阳能、LNG、氢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打造山东海上风电母港、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示范港和“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示范港,清洁用能占比达到62%,先后10多个公司获评亚太绿色港口、中国绿色港口荣誉称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码头。加快“园林式港口”建设,港内绿化超可绿化面积95%。

五年卓越管理,夯实现代企业治理根基,“双一流”建设活力更加充沛。

“山东港口通过在组织架构、人才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管理变革,建立了与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为全面提升智能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3月23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对标世界一流提升智能管理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青岛港召开,对山东港口的智能管理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五年日生不滞,山东港口管理创新向难点进、朝深处改。

夯实现代企业治理基础,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建立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推动山东港口管理体系稳中提质、成熟定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管理管控模式进一步明确、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规范,推动企业持续瘦身健体。开展治理现代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企业层级压缩专项整治。山东港口企业管理模式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第七届企业管理创新奖。”

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代管理创新。全面寻标对标争创一流,大力推进质量强港建设。出台《质量强港建设意见》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施方案》,任命两级“首席质量官”,开展管理成熟度测评,山东港口管理能力、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在同行业及省内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国际质量金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个人)等一系列重磅级成果全部实现“零”突破;顶格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专业化整合经验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典型案例,成功入围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双百企业”。

强力实施标准化建设攻坚,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山东港口高规格召开“标准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建立3629项企业标准,牵头研制国家、行业标准60余项,“全国港标委绿色港口工作组”“山东省现代航运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级、3个省级标准化平台落户山东港口。在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率先承办国际标准化大会现代绿色港航论坛,获评“山东省标准创新型企业”,“标准化创新助推‘双一流’企业高质量发展”荣获“2023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

秉持和合共生 构筑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五年来,山东港口秉持“利他共赢”理念,与各方深度绑定、利益共享,朋友圈越来越大,联系合作愈加紧密,经济和社会综合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强合作、建生态,推进“三区互融”,激发市场活力潜能。

“总有连通您的班列、总有适合您的航线、总有满足您需要的服务……”近日,山东港口连续在山东临沂、淄博举行两场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推介会,并为两个城市的代表处揭牌,其中,淄博代表处的揭牌标志着山东港口在省内10个代表处全部实现揭牌运营。同时,山东港口还携手辽宁盘锦,打造中国北方船用燃料油生产基地,完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拼图,体现了山东港口与各地市的“双向奔赴”,坚定了努力担当城市经济“金牌合伙人”的步伐。

港口是城市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亮丽的开放名片,山东沿海各市如此,拥有内陆港的省内腹地地市也是这样。今年,山东港口先后在省外西安、太原、郑州和省内济宁、枣庄、菏泽、德州等地召开推介会,发起构建港航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十大倡议”,得到伙伴的一致认可,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成为共识,港口生态圈层加速构建。

事实上,山东港口正积极参与全省港产城融合规划,专门在各市成立“三区互融”工作专班,打造深化合作平台,与各市强化在产业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内陆港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设立了10个省内代表处,作为紧密沟通联络的纽带,更好更高效地对接服务地方发展。此外,主动参与城市开发建设,每年集中开工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携手开发临港物流园和链式产业园,青岛邮轮母港区、日照海龙湾、烟台海上世界等一批港产城融合项目启动落地,打造了港口产业转型升级新典范。

以烟台为例,山东港口倾力打造与烟台市“万亿之城”匹配的产业引擎功能和平台窗口作用,持续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级,放大港航特色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势,为烟台市头部企业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五年来,山东港口累计在烟台落地投资近40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30亿元,供应链金融累计投放近3亿元,期货交易金额累计超过142亿元,港城关系愈发密切、合作成果愈发丰硕、协同效应愈发彰显。

五年时间,山东港口在各市累计招商引资137.7亿元、带动就业8100余人;完成投资1878亿元,年均投资是港口整合前的3倍;实现纳税241.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7%。

不仅如此,山东港口还不遗余力优化企业服务,深化关港合作,启动“山港一港通”项目,统一前湾港区口岸作业代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关效率较五年前提升50%以上,青岛口岸连续3年在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高居榜首、成为唯一获评最高4.5星级口岸。建立三级生产组织体系,推动现场生产标准统一、流程优化,港口生产效率较五年前提升15%以上,擦亮“效率快港”品牌。同时,持续拓展深化合资合作,坚持招大联强,先后与BP、伊藤忠、振华石油、托克等头部企业设立25家合资公司,并引入中储粮日照粮油基地、董家口矿石加工等一批高端临港产业,带动港口产能8000万吨以上。此外,山东港口主动携手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国内外重要港口和知名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累计签订合作协议190余份,港航、港港、港企合作不断深化。

从沿海地市到上下游企业,山东港口与各方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生态圈层越来越大,潜力后劲越来越充沛,求同存异的路越走越宽,义利共济的路越走越广。

搭平台、拓延展,招大联强,全面塑造发展优势动能。

今年7月,山东港口首列“河南焦作—山东港口青岛港”钛白粉海铁快线开通,64标箱钛白粉搭乘着海铁快线从山东港口豫北内陆港内鸣笛启程,发往山东港口青岛港,抵港后乘船出口到其他国家。事实上,早在2023年11月,山东港口豫北内陆港正式启用,山东港口与国铁郑州局长治铁路物流中心等单位沟通协作,合力开启海铁快线,让焦作博爱县全面迈入“公铁海”联运的新时代,保证了该海铁快线的成功发运,为企业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的山东港口,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做强海洋经济发展中势必要承担重要责任和使命。

山东港口全面塑造发展优势动能,聚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搭平台、拓延展,努力打造协同联动、各有优势、特色鲜明的发展局面。着力构筑“发展共同体”,塑造了“港口+政府+海关+铁路+企业”的紧密联动体系,携手海关、海事等优化口岸环境,年均拉动进出口贸易额近2000亿元,并召开陆海联动研讨会、服务黄河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贸易大会等,发指数、建基金,搭机制、提倡议,推进高端要素加速集聚。

5月25日,在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港口同与会各方共同发起了《关于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倡议》,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现代物流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立对接国际规则、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机制,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倡议的发起,极大促进了沿黄达海通道的完善,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拓布局、扩开放,枢纽辐射功能持续强化。

5月14日,中国(山东)—英国企业合作对话会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会上,山东港口英国代表处揭牌,成为继在荷兰鹿特丹成立公司、布局欧洲后的又一落子。

要实现更好发展,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时代趋势,这也是山东港口未来的选择和出路。从组建以来,山东港口就沿着“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路径,加速国际化战略布局、延伸国际化触角、搭建发展平台,推动与全球企业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山东港口专门设立国际投资发展公司,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海外新兴业务平台,以此为依托揭牌成立东南亚、欧洲、非洲、西亚4个区域公司和驻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英国4个代表处,挂牌运营境外财资中心和投控、贸易、航运等5个香港子公司。山东港口区域公司及代表处的设立,在优化自身全球网络布局的同时,也为中国商品远赴海外搭建了便捷通道。

以欧洲区域公司为例,揭牌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实现首批次300辆新能源汽车发运欧洲市场,成功打通了新能源汽车至欧洲地区集装箱运输新路径,构建起山东地区汽车供应链产业对接欧盟国家的“海上黄金通道”。目前,该海外仓业务已扩展到北汽福田国际供应链服务项目、长安汽车国际供应链服务项目,货源结构也由轮胎、新能源汽车扩展到工程机械、铁矿、钢材、彩妆、冷链等。

今年3月,山东港口在墨西哥正式挂牌海外仓。围绕中国轮胎及汽配、商品车等产品出口,依托海外仓业务,山东港口面向中东、中亚、西非等市场,打造了“海外仓+跨境电商+一般贸易+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的全程供应链服务模式,增强了汽车行业企业海外备货的灵活性,提升了其贸易利润空间,支持和带动了国内汽车行业企业加大力度“走出去”。目前,山东港口已落地10个海外仓,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新驿站。

不仅如此,山东港口还稳步推进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几内亚矿山等海外项目运营,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海外端业务规模,让山东港口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不断发力境外项目拓展,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中亚、俄罗斯的全程供应链业务,创新开展美妆跨境电商业务、东南亚冷链业务,畅通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国际联运、跨境运输业务。一笔笔境外业务以港为媒,“链”动产业发展、“融”通港企合作,带活了供应链,扩大了朋友圈。

五年来,山东港口行程数万里,先后出访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访了200余家企业、驻外使领馆、协会、商会,在新加坡及荷兰鹿特丹、阿联酋迪拜等地召开专题推介会17场,签署合作协议78项,并新缔结阿塞拜疆巴库港、埃及亚历山大港等14个友好港,全球友好港总数达48个。一系列的务实合作,让“山东的港”成为“世界的港”,也让道路越走越宽,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港口人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嘱托,继续走在前、挑大梁,人人争当奋斗者,重整行装再出发,持续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三大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山东港口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源源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