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前不久公布了第一批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任务名单,全国共有61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新改扩建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创新试点项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域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建设试点项目等交能融合项目。交能融合发展对于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交通运输新产业、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具有积极意义。结合近年来我国交能融合发展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完善顶层设计、跨行业管理机制、技术装备标准等方面入手,深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碳潜能,放大交能融合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我国交通运输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尚不到5%,绿电占比更低于2%。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其绿色发展水平对节能降碳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两者以节能为目标,通过深度融合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与市电等并网供电。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2022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方案》,提出在高速公路和水上服务区、港口码头、枢纽场站等场景建成一批“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微电网”智慧能源系统工程项目。这些政策为交能融合发展明确了方向,推动交通运输网和能源网深度融合发展,并以此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优化用能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油贫气。据统计,202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交通运输行业用能大约占17%。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推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领域实现交能融合发展,可有效发挥绿色能源替代作用,对于我国合理调控油气消费、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具有积极意义。
充分利用新能源盘活路衍经济
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政策体系。交能融合一项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还需要加强部门协同。笔者建议,由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牵头,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应用、项目规划设计及投资建设,进一步完善交能融合政策体系;适度超前、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的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网和能源网的协同衔接、共建共享。此外,交能融合发展还需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积极破除地方、行业、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完善行业规划、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
探索市场化开发机制。据估算,全国在运营收费公路沿线资源可开发光伏达到1亿千瓦,预计拉动投资5000亿元。交能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交通设施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同时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由能源消费者向产销者转变。一方面,交能融合发展应注重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融合开发力度。探索合同能源投资运营等市场化合作开发机制,充分利用新能源盘活路衍经济,提振社会对交能融合开发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探索交通运输和能源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输能源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参与交能融合项目投资建设。
强化数字驱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通过将智慧交通和数字能源相融合,实现交通运输网与能源网互联互通,以“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建设推动交能融合发展。此外,行业应加快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交通运输和能源数据互联互通,为管理决策、运行监控、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示范引领,总结行业好经验好做法。近年来,以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武汉东湖高新区静态交通项目等为代表,多地交能融合应用场景拓展至高速公路、水运、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了各领域交能融合的盈利模式。随着应用场景的丰富和完善,各地实践经验是交能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交能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参考作用,总结好利用好推广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有利于更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流向交能融合领域。
俞凯单位系朗新集团交能融合业务部、吕作武单位系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编辑:李源源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