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古道、古驿、古渡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古老,而是因为承载着文化记忆,积淀着代代相传的奋斗追求,是行业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以桥为例,跨越天堑,连接此岸与彼岸,把人与山河的搏斗,化为山与水的联芳济美。语文课本中,赵州桥上大桥洞背小桥洞既坚固又美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姿百态,还有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泸定桥等,蕴藏其间的桥与智慧创造、桥与抗争自强、桥与苦难辉煌,为孩子们打开了神奇的世界。
中华大地上,有更多“默默无闻”不可移动的交通文物,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品味。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哪些是有价值的交通文物,如何进行专业保护,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回想2022年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失火,至今令人痛彻心扉。新闻报道廊桥投保300万元,今年已原址重建,但新桥不可能重现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毅然挺立。
很多交通文物依然承担着服务车来人往的功能,保护难度比一般文物大得多,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安桥尚且“破防”,没有列入“重点保护”的众多交通文物可能受损的风险更大。
系统梳理交通文物资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交通运输部、国家文物局将在普查基础上建立并发布交通运输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加强保护管理奠定基础。交通文物保护急需系统的专业指导和规范的制度保障,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水平。
交通文物上的历史记忆,非常宝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来自长江上第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对文物与众不同:潜水服和栏杆木浮雕模具,一个记录技术的精进,一个代表艺术的魅力。长江江心的几个桥墩位置,水流湍急,深近百米。上世纪60年代初,深潜水超过60米就会危及生命,南京长江大桥的潜水作业运用全新减压技术,突破极限,最深下潜77.13米。而大桥浮雕不仅再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还代表着新中国浮雕艺术和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准。
可惜有些传承因浮躁、无知而被破坏,造成了文化断层。2017年,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给本报撰文《丰禾安桥外传》。为实现父亲遗愿,他为家乡修建了一座“不会被水冲垮的桥”。没想到小桥竟成了村民的精神期盼、村庄的“文化中心”,他于是丰富了栏杆的文化设计,并向朋友广征桥名,最后从秀峰村名中选取“禾”与“丰”的元素,起名丰禾安桥,摒弃了“秀峰新桥”“秀峰二桥”的简单粗陋。他反思,我国每年都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技术人员更多关注设施本身的功能,而忽视了功能之外的无形价值,甚至连桥名的人文传统都没能继承下来。
值得期待的是,此次普查不仅要加大交通运输领域新发现文物力度,还要加大文物的价值挖掘和展示阐释,相信将有效填补交通文化传承的盲区,让工程的技术与艺术、文化更好融合。同时,普查还要求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交通工程建设养护、交通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代表性见证物。这些见证物承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光荣历史,将激励当代交通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为后人留下可贵的文化财富。
交通文物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人们获得精神动力、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在河西走廊,交通运输部门正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在柳格高速公路悬泉置“开口子”工程打造集服务区、旅游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文旅融合枢纽。在这古今交会之处,人们可以走进曾出土数万枚简牍的丝路驿站,从“漏下六刻上”的工作留痕、匈奴贵族“往来三食,食三升”的食谱等“简”述中“牍”懂中华,在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话中感受丝路荣光。
京杭大运河沿线,运载千秋的“活态”遗产至今仍发挥重要航运作用。今年各地庆祝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活动风生水起,“对话运河边的杭州人”邀请大众走进琴棋诗画的运河生活,八省市240余件最新出土文物集中亮相“新时代大运河考古重要成果展”,江苏扬州、苏州、常州、无锡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山东聊城以及浙江杭州、嘉兴等10城合作直播美美与共的新图景,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得以更好传承。
许多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将桥涵码头、驿站会馆、灯塔及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纳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陈列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的交通文物“活起来”。而交通运输行业的车、船、机、路、港、站还有聚人气的优势,在传播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与理念方面也将有更大作为。
想想看,当你乘坐公交车,经过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700多岁万宁桥时,你知道这座北京唯一仍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在悄悄诉说“先有万宁桥,后有中轴线,再有北京城”,这样的情景多么神奇!万年永宁、坚固不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交通文物保护不止于此!
编辑:李源源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