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两路” 他们的十年

2024-09-04 16:46:1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孙妍 李宁 郭琪 实习生 马琼 -标准+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10年前,“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代代援藏交通干部、交通技术专家克服高原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不断丰富和发展“两路”精神,推动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一公院)正高级工程师符进、援藏交通干部芮斯瑜成为本报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年系列报道中众多受访者之一。10年后,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与“两路”联系是否还紧密?本报记者进行了回访。

“为西藏建设一条稳定耐久的高速公路”

“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我还在做冻土研究,明天进藏,有空联系你。”经过多次沟通,记者最终在符进换乘火车途中完成了采访。

想要在青藏高原建设高速公路,就必须攻克多年冻土问题。1973年,青藏公路科研组把冻土观测站建在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五道梁镇,当地被称为“生命禁区”,地高天寒,四季皆冬。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永智老师,是我国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和冻土学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了保障新一轮改造工程,他不顾高龄,多次实地指导我们工作。青藏线建设,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和接力。”符进说。

2017年,世界首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共(和)玉(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对多年冻土研究意义重大,是我们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实践验证。”符进告诉记者,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交一公院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交通建设领域的第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青藏线工作了20年,符进谈到当地变化,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看到沿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份事业的决心。

“以前,青藏线可能只有五道梁、沱沱河是有电的,很多地方晚上还要用发电机,旅店内卫生间都很少有。现在,当地新建了不少旅店,有热水有暖气,网络信号也不错。目前,青藏线只剩格尔木到那曲还没有通高速公路,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定要为西藏建设一条稳定、耐久的高速公路。”符进说。

“海拔高不如志气高,缺氧气不能缺勇气”

2012年8月,芮斯瑜作为援藏交通干部,加入到318国道川藏公路102滑坡群整治工程以及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工作中,担任重点公路项目管理中心的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指挥部)技术总工,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

2014年7月,在迫龙沟特大桥施工现场,芮斯瑜指着已经近百米高的桥墩对记者说,通麦特大桥、迫龙沟特大桥和几座隧道正在建设中,改造工程采用了桥隧相连的方式,避开地质灾害频发的路段,“等你们再来,通麦这段就不一样了!”

10年后,记者再次联系芮斯瑜,此时的他已结束援藏工作返回广州。回忆建设通麦特大桥,芮斯瑜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挑战是既要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又要保证社会车辆正常通行和安全。在雨季,道路边坡经常发生危岩崩塌掉落、松散土体滑塌等地质灾害,保通和建设压力非常大。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技术设备的升级,无人机智能巡查、边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推广应用,边坡地质灾害日常巡检、应急处理,都更容易了。”芮斯瑜回到广东后参与了多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桥梁建设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和研究。

现在,芮斯瑜工作忙碌不减当年,记者采访持续了半个月。经常是第二天早上看到他凌晨回复的消息,记者再追问,又是另外一个深夜的回复。

在采访最后,记者请两位受访者谈谈他们理解的“两路”精神。

芮斯瑜说:“在西藏工作的时候,常听到一句话,海拔高不如志气高,缺氧气不能缺勇气。我想这就是‘两路’精神的一种体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在青藏线工作了20年,我深刻理解了这20个字。”符进这样说。

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记者手记

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传承

“两路”报道,我们第一个确定和联系的采访对象其实不是交通人,而是一位活跃在记者朋友圈,喜欢西藏、多次自驾、甚至还去过墨脱的旅行爱好者小胡老师。

“2010年,我跟着旅行团去西藏,从此就喜欢上那里了。2015年,我们第一次自驾西藏,在当地找了向导开车,自己不敢开。之后,我们在西藏自驾了七八次,青藏线也跑过。西藏的路确实变化挺大,建了更多的桥、更多的隧道。今年我们开车到墨脱,在318国道又看到隧道建设。”小胡老师说。

小胡老师口中的“两路”,更多的是“使用者”视角:路况怎么样,车流大不大,风景美不美?“路修得越来越好”“桥隧比例更大”,是她对于“两路”最直观的感受。

近日,记者在青藏公路海拔5231米的“天下第一道班”采访,有一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道班的休息室里挂满了锦旗,留言本上都是整页整页的感谢。驻守在“生命禁区”的“天下第一道班”,几十年来,他们将自己的工作从公路除雪保通,延伸到救助生命,道班成了救助站和服务区。

在制作这期视频前,本报西藏记者站提供了大量“两路”采访素材。从照片和视频里,我们看到了藏区老百姓乘坐“复兴号”动车组喜悦的神情,西藏农村游吸引了众多游客……

每个走过“两路”的人,都对“两路”有着自己的理解。小胡老师是对沿路风景的喜爱;被救者是对道班职工的感谢;“两路”沿线群众办起特色旅游、发展特色产业,他们收获了“真金白银”。

而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两路”承载着更丰富的内涵,“两路”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念。“两路”精神是交通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承的突出范例,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生动体现。

编辑:张涵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