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要手写

2025-02-05 18:33:4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家辉 文/图 -标准+

腊月的广东佛山,气温适宜,高架桥上的木棉花还在盛开,窗前檐下处处都是喜庆的春节元素,哪里都是年的味道。

除夕这一天,母亲从架子上摘下从河南信阳带来的腊肉和板鸭,提前泡一遍水,让炖肉时咸味没那么重,更好入口。哥哥在阳台给新买的金橘挂了红包壳,这是广东这边的习俗,寓意大吉大利、招财进宝。嫂子抱着3个月大的小侄子,哼着“嘤”声,哄娃入眠。我则看着父亲带着两个侄子研墨习字,为新春添喜添福。

今年是全家在广东佛山过年的第三个年头,每次都有新感受。头一年,大侄子5岁,二侄子刚出生,家里围着娃转。去年,二侄子会走路了,两个孩子满屋乱窜。去年年底三侄子呱呱坠地,哥嫂家喜添新丁。“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蒸蒸日上!”家里老人满是欣喜。

父亲年轻时练了一手好字,上世纪90年代曾靠着给店家写招牌谋生计。没承想,30年后,这项技能在带娃上焕发新生机。“手腕要空,像握着小雀儿。”父亲粗糙的大手覆上大侄子的拳头,笔杆在祖孙交叠的指缝间微微发颤。大侄子跪在凳子上,满眼都是认真的模样。老笔蘸新墨,总要在瓶口刮三下,像给旧时光掸尘。笔锋将将触纸,大侄子突然缩手:“写坏啦!”父亲捏着他食指轻点墨碟:“福字吃得饱墨,才镇得住年关。”接着用尾指抵住大侄子的腕骨,指节卡着稚嫩的关节慢慢右移,砚盘里新磨的墨汁荡开细纹。

爷爷握着孙子的手运笔,弟弟趴在地上给哥哥脚踝贴奥特曼贴纸,就这样,今年春节家里的第一个“福”字诞生了。“知道为啥非要手写?机器印的‘福’是照片,手写的‘福’是镜子。”爷爷蘸饱墨,在大孙子手背画了道笑纹,“见字如面,能照见握笔人的心意。”

写好的“福”字和大侄子的奖状挂在一起,正是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守岁的鞭炮炸响时,全家围坐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小侄子刚刚睡着,弟弟蜷在哥哥身旁看着他玩平板电脑。我望着3个侄子出神:7岁的大侄子已有小大人模样,做什么都一板一眼、有模有样,他3岁的弟弟像块甩不脱的橡皮糖,襁褓中的幼弟常常张着大眼睛看两个哥哥打闹。这时候,我忽然懂得父亲说的“福字要手写”——机械印刷的春联永远方正,那些歪斜的笔触,才是春节里最鲜活的落款。

所谓家,未必是地理坐标的固守,而是人心在烟火气里的相互依偎。

编辑:翟慧

责编:李宁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