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四轮”驱动从跟跑到领跑 ——江苏海院实现邮轮人才培养三大“本土化”突破

2025-05-13 13:35:2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彭鹏 姜锐 李珊英 宋岚 -标准+

作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邮轮产业以其融合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特色旅游与跨境消费的复合型产业特征,已成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的核心引擎。然而当前我国本土邮轮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衔接瓶颈。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首家开设邮轮内装技术专业、首家开发国际邮轮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基础,创新“双轨四轮”本土邮轮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实现邮轮人才培养的三大“本土化”突破。

深耕产业学院沃土 构建“本土化模式”

江苏海院锚定产教融合战略方向,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主线,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新高地,在邮轮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与南京金陵船厂共建“金陵船舶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以此为起点开启中国邮轮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之路。为进一步深耕邮轮全产业链育人,学校与中船集团携手共建“中船产业学院”,深度融入中国本土邮轮产业链,全力打造本土邮轮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立足“供需匹配、学岗对接”,创新实施“标准共研、专业共建、人才共培、认证共管、就业共促、合作共赢”的协同合作机制,确定“五定”原则,即定岗位、定目标、定课程、定场域、定评价,通过明确邮轮行业各岗位能力要求,精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仿真化实训场域,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建设与标准研制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优势,勇担行业标准制定重任。主持研制《邮轮内装技术》(高职)专业标准、《国际邮轮运营管理》(职业本科)专业简介,深度参与《国际邮轮乘务管理》(高职)专业标准研制工作。同时,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完成《邮轮内装技术专业学分互认标准体系》的研制与发布,并开发多项行业标准,为邮轮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学校秉持“围绕产业建专业,围绕需求育人才”的理念,精准对接邮轮产业链,依托办学优势与坚实基础,积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从填补邮轮专业链空白起步,实现了专业建设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协作由浅入深的跨越式发展;推动育人平台从分散到整合、资源从匮乏到丰富、体系从薄弱到健全的全方位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开创了邮轮专业建设先河,构建了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树立了全国性专业品牌。相关成果在全国业内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吸引近百家院校、企业前来交流合作,充分彰显学校在邮轮专业建设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践行双元双轨机制 探索“本土化路径”

江苏海院依据我国邮轮产业本土化特征,按照“模式创新—机制构建—实践深化”的逻辑线,积极探索并完善双元双轨育人路径。

作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创设“识岗—试岗—适岗”三阶递进育人路径,打造“2+0.5+0.5”三段进阶式培养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螺旋交替。通过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邮轮全产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校内导师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夯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导师则着重传授岗位实操技能与职业素养,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者—准员工—职业人”三重身份转换,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深化产教协同,学校构建起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双元”育人机制。一方面,以产业需求驱动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的四维贯通,根据邮轮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让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将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融通产学交替与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开发岗位能力标准,在明确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的基础上,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精准打通邮轮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关键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化人才培养路径。

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创新实施“现场工程师”“邮轮直通车”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邮轮内装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依托江苏省职业教育邮轮美学设计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紧跟岗位技术迭代趋势,将数字化工具与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并且将邮轮内装工艺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实现技术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动态耦合,助力学生实现能力进阶。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以真实邮轮运营项目为导向,与合作企业实施“邮轮直通车”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与服务管理创新实践,创设“真实服务工单驱动、全流程岗位轮训”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为“双元双轨”培养模式提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实践样本。

点燃四轮共育引擎 搭建“本土化平台”

江苏海院创新“四轮共育”教学平台,实现校内校外四轮驱动、虚实场景有机融合。一方面,打造“仿真模拟邮轮”和“酒店式邮轮”,实现从虚拟仿真到实景实战的渐进式培养。学校依托全球领先的航海模拟器、船舶智能化机舱及邮轮全产业链虚拟仿真基地,打造校内“仿真模拟邮轮”这一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场景虚拟实训环境,将邮轮驾驶、机舱运维、服务管理等核心岗位技能训练从“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的传统实训中解放出来,实现“难实施的流程可模拟、难观摩的细节可拆解、难再现的场景可复现”。学生通过沉浸式交互训练,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完成从基础操作到应急处置的全流程实训,夯实专业核心技能。

按照国际邮轮酒店运营标准,学校在校内建成“酒店式邮轮”,深化“前店后校”育人模式。该酒店既是对外运营的星级酒店,更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实景课堂。学生在真实的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宾客管理场景中开展岗位认知实习与职业技能训练,彻底告别纸上谈兵的虚拟演练,实现“工作场景即教学现场、服务流程即训练项目”。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解决“认知浮于表面、训练缺乏连贯、场景脱离实际”的难题,让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实战中同步提升。

另一方面,依托在建邮轮和营运邮轮,开展从产教对接到岗位适配的进阶式实践。学校联合产业学院成员企业,将教学现场延伸至在建邮轮一线。校企共同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实习标准,学生深度参与邮轮内装设计、模块化建造、设备安装等全流程生产实践。区别于零散化、观摩式的传统实习,该平台实现整班制入驻、项目化实训、进阶式培养,即从基础工艺操作到复杂系统装配,从跟岗学习到独立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锤炼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破解实习岗位分散、技能训练碎片化的行业痛点。

与此同时,学校与邮轮企业共建营运邮轮联合培养机制。学生毕业实习前,通过校企双元培训获取相关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依托校企联合考评与定岗面试,实现“到岗即定岗、上岗即上手”,打通了从校园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积累实战经验,同步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待遇的双重进阶。

江苏海院以创新为笔,绘就邮轮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蓝图;以实践为墨,书写产教融合的奋进篇章。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不仅为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彰显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本文图片由 江苏海院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