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5-07-22 11:11:5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标准+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战略支撑更加有力 运输服务更加高效 技术装备更加先进 开放合作更加深入 治理体系更加完备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出席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本报摘要刊登,敬请关注。

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贯通

九派新闻:过去5年,我国交通网络更加密集,车站、机场的接驳也更加顺畅,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建成了90%,具体情况如何?

刘伟:

一是“大通道”加快贯通。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贯通,连接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比如,围绕“6轴”中的“长三角—成渝”这一主轴,我们实施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的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万吨货轮可直达武汉。主轴上的3条高铁线、2条普铁线、2条高速公路、2条普通国道也都加快贯通,形成了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经济“主动脉”。

二是“大网络”基本形成。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三是“大枢纽”加快建设。由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三位一体”构成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持续完善。80%的新建客运枢纽平均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37个城市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枢纽货物换装次数缩短至1到2次,多式联运1小时换装率超过85%。

3个“1亿人次”体现城市交通韧性活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四五”以来,人民群众的出行越来越便捷,“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了很多人新的选择。过去几年,交通运输部在提升出行服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伟:

一是出行选择更多元。快速出行方面,高铁、民航是大家的首选。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行量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5.9%,其中京沪高铁、武广高铁发送量均超过2亿人次;民航日均服务200万人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40个,其中5个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人次。自驾成为人们跨区域出行的主流方式,平均每天大约有1.3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占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七成以上,全国约90%的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

城市内通勤方面,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有力保障了群众出行。现在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车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汽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这3个“1亿人次”是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韧性活力的生动体现。

二是出行服务更加便捷。交通运输部大力推进智慧出行,线上售票、电子支付、刷脸出行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票通行”加快实现。全国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实现空铁联运,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了81%,北京西站等一批客运枢纽实现了铁路与地铁的安检互认。建制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半数以上通公交。

三是出行体验更美好。交通运输部开通定制客运线路9000多条,满足了旅游、通勤、商务出行等个性化需求;在高速公路节假日服务保障方面,针对充电繁忙服务区,实行“一区一策”强化服务,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针对易拥堵的路段,实行“一段一策”的疏堵保畅措施,高峰时保障单日7000万次以上的车辆通行,相当于日常通行量的2倍。

试点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封面新闻:“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部积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部署了多项试点,目前进展如何?

刘伟:

自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以来,交通运输部累计组织1200多家单位开展819项试点,实现了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单位的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

突出技术创新。聚焦新技术应用、新装备研发、新业态发展,开展系列创新场景应用和核心技术攻坚。比如,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试点,推动20个区域、超过6万公里通道改造升级,通行效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分别提升20%、30%左右。

突出制度创新。鼓励试点单位优化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比如,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铁路、公路、港航等企业强化协作,实现了“一次托运、一口报价、一单到底”。

突出集成创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间、相关行业间深度融合,着力拓展交通运输产业链。比如,通过交旅融合试点,打造低空观光、汽车租赁、邮轮旅游等新场景,有效盘活了沿线资源,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现在已经有100多项试点完成验收,很多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实效,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运。一批先进经验复制推广,山东综合交通运输改革、浙江综合交通产业创新、江苏跨境多式联运、贵州“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等典型案例,已经成为各地互学互鉴的样板。一批创新团队、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以交通互联互通架起互利共赢桥梁

中国日报: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深化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伟:

第一,设施联通把天堑变通途。交通运输部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21年年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这条铁路客货两旺,已经运输跨境货物超过1300万吨。秘鲁钱凯港2024年11月开港,使南美至亚洲的海运时间缩短了10天。此外,雅万高铁、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这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个个港,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驼铃帆影、大道驿站。

第二,运输畅通让天涯若比邻。交通运输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制度规则“软联通”,目前已经累计对外签署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者文件,涵盖铁路、道路运输、海运、航空运输、邮政等领域。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拓展,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我国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的方式跨越里海、抵达欧洲。“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我国海运连接度已经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

第三,合作融通使相遇即相知。交通运输部成功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第十二次会议,建立了中国—中亚交通部长会议、中国—拉共体交通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新机制;实施全球可持续交通人文交流高级研修项目,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以合作项目为媒介,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

路更好走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

大象新闻: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近85%,“四好农村路”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刘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公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9万亿元、投入养护资金超过1.2万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带来的变化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是,路更好走了。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94.8%。小汽车开进了乡村“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群众外出务工、返乡探亲更加舒适便捷,也让乡村游、自驾游成为更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

第二句话是,农村更美了。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旅游打卡点。比如,山西的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连通了5630个村庄,串起了三晋风光,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改变了农村面貌。

第三句话是,农民更富了。交通运输部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着力打造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订单农业、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民群众沿路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富了一方百姓、促了一域发展。同时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开发农村公路管护就业岗位,让农民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快递最高日揽收7.29亿件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邮政业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迅速,这5年来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指标数据?

赵冲久:

一是邮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邮政业业务收入在2020年是1.1万亿元,到2024年实现了1.7万亿元,年均增长11.3%。其中,快递业务量从2020年的830亿件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1750亿件,年均增长20%左右。邮政快递的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放大,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是邮政业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地位更加重要。目前AI大模型助力企业从仓储管理到末端配送,全链路推进智能化的升级变革;“无人”技术提高了快递服务效率,实现快递最高日揽收量7.29亿件。积极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我国快递服务时效性、服务质量、性价比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十四五”期间,邮政业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入围全球500强。

三是邮政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铁路运快递已经常态化,无人机低空物流网络的建设在持续加强。全国积极推动冷链转运中心建设,冷链运输快速发展,更好地助力优质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发展入厂物流、国际供应链等新模式,累计打造1600多个服务产业的重点项目;快递有力服务电商直播等线上新型消费,2024年支撑网上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

邮政业折射流动的中国开放的市场

新华社新华财经:邮政业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赵冲久:

一是助力城乡均衡发展的成效更好。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把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短板变成农村发展的“潜力板”,打通了消费堵点,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和服务体验的差距。

二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更强。加强中西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水平,支撑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商品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2024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34%,在青海、甘肃等地区,新投产的邮件快递处理中心的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改善了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三是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通的动能更足。邮政业连接千城百业、联通线上线下,融入生产环节,嵌入消费场景,流动的邮件快件背后,折射的是流动的中国、开放的市场。行业通过基础设施下沉、数据赋能和政策协同,直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平均每天的揽收快件量超过5亿件,庞大的业务量背后是高效的资源配置,相当于现在每一秒都有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通过寄递网络在国内外流动。邮政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提升。

我国成为全球航空人口最多的国家

上游新闻:航空服务与旅客的出行体验息息相关,“十四五”期间民航在航空服务能力方面有哪些提升?

宋志勇:

“十四五”期间,我国约有3.5亿人乘坐飞机出行,目前航空人口数量已达到4.7亿,成为全球航空人口最多的国家。去年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了7亿人次,预计今年有望超过7.7亿人次。航空服务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十四五”期间,民航每年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超过1000亿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民用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70个左右。京昆、广兰、沪兰、沪哈、中韩、京广等多条空中大通道全面建成,有效缓解了空域紧张问题。

二是航线航班密度越来越高。2024年,国内航线达到4513条,通航城市264个,目前,航空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国际方面,国际航线执飞城市对824个,通航境外83个国家的213个城市。

三是服务品质越来越好。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提升至83.8%,上下飞机更加便捷。目前已有22个运输机场和火车站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6家航空公司与铁路12306平台实现系统双向“软联通”。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化服务,国内旅客自助值机占比超过七成,具备无纸化便捷出行能力的运输机场超过260家,机上Wi-Fi使用越来越广泛。

“十四五”高铁营业里程增加1万公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安路生:

一是路网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以来,高铁营业里程增加了1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主框架已经成型,全国19个主要城市群全部实现了高铁连通。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6万公里。一大批现代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铁路货运物流基地建成投产。这5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4万亿元。

二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目前已经开通了20条,近7000公里。单日旅客发送量屡创新高,今年5月1日突破2300万人次。“复兴号”动车组开行覆盖31个省市区,今年动车组日均发送旅客近1000万人次,占所有铁路旅客的八成。铁路货运每天装车超过18万辆,80%的运力用于煤炭、粮食、化肥、石油等民生重点物资,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三是区域通达效率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已经实现市市通高铁,形成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之间1.5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地区每天开行动车组达到2400列,并实现公交化运营。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3000公里,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快速融合,“1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成渝双城间每9分钟开行1列高铁,每天来往人员超过100万人次。目前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开通后将以400公里时速运营,实现成渝之间50分钟通达。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