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旧动能转换

2025-08-04 13:42:5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乔川龙 -标准+

“四好农村路”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农村公路条例》(简称《条例》),自今年9月15日起施行。《条例》将“四好农村路”经验、做法、要求以法规形式固化下来,从更高层面、更全维度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工作。

根据交通运输部安排,我国将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既要全面开展既有农村公路运营现状、技术等级等体检评估,又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群众出行品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实现这些目标,要聚焦提质效、促发展,兜底线、保安全,惠民生、优服务,促进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旧动能转换是必要举措。

新旧动能转换影响农村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土地供给、资本投入等资源性要素推动。这种方式确实令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支撑农村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随着农村发展进入乡村全面振兴和“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资源性因素持续注入难度变大,农村公路提升行动需要寻找新动能。

这种新动能不再拘泥于“改扩建”“路面翻修”“路面拓宽”等具体工作,而是着眼于与乡村具体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品质等全方位的结构重塑和过程优化进行深度融合。比如,以乡村旅游为定位的乡村公路建设,要有“路在景中延、人在画中游”的融合式出游体验,以此跳出粗放式发展,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以农村公路发展能级的提升全面支撑乡村振兴发展能级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

探索可持续投融资模式

农村公路尤其是一些通村路、通组路,目前等级还不高。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完全靠乡村自筹也不现实,需要建立多元化、多层级资金投入机制。

建议围绕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农村公路提升投融资模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管、养、运的特许经营,探索民营企业投资公路、获益乡村产业的盈利模式,达到修一条公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多赢效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中。

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规模大。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在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要承担起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主体责任,处理好农村公路在职责分工、资金来源、土地使用、管养主体、运营发展、安全责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村公路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为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指明方向、提供保障,实现权责统一。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稳步有序制定计划、部署落实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的重点工程,设立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专项行动,支持社会效益明显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因地制宜定位公路功能

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不是简单的道路加宽、线形优化等空间形态改造,还应包括带动产业迭代升级、培育新的商业形态,要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农村公路要从简单解决出行问题向满足群众出行走得好、时令鲜果蔬菜农产品物流便捷运输、乡村旅游发展、乡村产业升级的需要转变。要因地制宜定位功能,对定位满足农村电商物流运输需求的,加大提级改造力度,配套好配送站点、运输装备、充电桩附属设施等,做好与干线物流通道的衔接。对定位满足乡村特色旅游需求的,要积极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在串联旅游景点上补齐短板,实现“一路风景一路歌”,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定位满足乡村产业升级的,如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打造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电子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农村公路提升要能够助力培育、带动乡村产业链条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具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的乡村,农村公路的规划与建设不能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各自生态资源禀赋进行规划建设。

发挥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

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一头连着农村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民生福祉。群众应是各地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也是提升行动成功的关键主体。要避免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填表式决策,建议通过村民议事广场等平台倾听群众心声,让农村群众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全过程参与本地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决策。

在特色旅游乡村,鼓励沿街(路)群众以自家房屋为经营店面,结合本地特色,自主设计、自发改造,实现沿街商业形态全覆盖,满足乡村旅游游客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需求,以农村公路提升支撑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全新格局,既让农民在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中得到实惠,又让新农村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信息中心)

编辑:韩光胤

责编:韩光胤

审核:杨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