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的统计数据,全国正加快推进47条市域铁路改造项目,逐步转型为支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通勤骨干网络。这一转型,不仅是对存量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城市发展从外延式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存量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
精准匹配盘活资源
满足城市发展廊道契合度,且具备富余运能的既有铁路线路,是开行市域列车的基础。想要激发市域铁路发展潜能,关键在于对改造可行性的系统论证,核心是聚焦客流、运能、规划3个方面。
客流需求是核心门槛。既有铁路车站位置固定,其客流辐射范围因接入公交、地铁、出租汽车、慢行交通等接驳方式,通常广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等实践印证,92%的出发客流集中在车站4公里范围内。精准评估车站周边人口分布、既有及规划交通衔接状况,是预测客流规模、判断项目可行性的核心依据。
运能适配是技术关键。对于仍需兼顾客货运输的铁路线路,新增市域列车服务必须审慎评估其对既有列车运行的干扰程度。鉴于当前市域列车主要服务于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尚未达到全日高密度公交化运营水平,其开行方案具有显著的时段性特征。应在深入分析线路能力富余的基础上,科学加密高峰时段的市域列车发车频次。
科学规划是落地保障。通过局部改线、站台改造、优化进出站流线等“微创手术”,最大限度利用既有设施,降低拆迁规模,缩短建设周期。经测算,科学规划方案能使单公里改造成本控制在新建市域铁路线路的20%以内,如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后吕村站采用“路基嵌站”模式,既满足客运办理及与规划地铁线路的换乘需求,又实现土地资源与基础设施的集约高效利用。
时空重构
运输重组提升效率
释放存量铁路的最大价值,核心在于对稀缺时空资源进行精细化重组,实现运输供给与市域需求的精准匹配。
时间维度上,针对早晚高峰时段市域客流强烈的向心性,结合线路能力富余程度、各站乘降量、越行站配置等条件,可组织开行“站站停”与“大站快车”相结合的快慢车组合,为乘客提供多元服务。创新“平峰复用”机制,在日间非高峰时段探索客车捎带货物运输或开行货运专列,承接城市内部或城郊间的小批量、高时效性物流配送需求,推动公转铁运输,缓解城市拥堵与污染。
空间维度上,市域铁路线路客流呈现明显的组团交换特征及空间不均衡性,可组织大小交路满足多样化运营需求。当线路外围存在直达中心城区需求且换乘客流占比大时,应合理补强点线能力薄弱区段。更重要的是,需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探索将通勤骨干市域铁路线引入城市中心或组织跨线运营列车,提升整体网络效率和吸引力。
机制破题
权责协同打通梗阻
破解“路地权责不清”的积弊,是盘活既有铁路的最大挑战。唯有在制度框架内实现资产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动态协同,市域铁路才能真正转化为发展纽带。
委托运营模式是重要选择。对于升级改造工程较大的线路,可由城市投资平台和铁路公司共同成立市域铁路合资公司,铁路公司以既有线路资产评估入股,政府向合资公司购买服务。合资公司拥有线路产权并负责改造建设,委托铁路公司承担市域项目调度指挥、运输组织和养护维修等生产业务。对于改造较小的线路,可由地方政府与铁路公司直接签订购买运输服务合同。线路产权仍然属于铁路公司,由其统筹既有线列车与市域列车的调度指挥。
推广网运分离管理模式。为深化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激发运营主体活力,可尝试资产管理(合资公司)与生产经营(铁路公司)分离。铁路运营单位向合资公司购买运营权并自负收支,地方政府则依据服务质量和考核结果,给予运营单位一定的财政补贴。此模式利于激发运输企业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减轻政府长期财政补贴压力。然而,其成功实施需高度依赖清晰的成本核算规则、合理的定价机制以及完善的监管考核体系。鉴于当前运营组织高度依赖铁路部门,且成本清算复杂,建议地方政府与运营方共建成本审计制度,细化分摊规则,并推进激励性规制建设,将合同金额与乘客满意度、准点率、上座率等服务质量指标挂钩浮动。
(作者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