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烂王”到“孙老师”的“抗战”史

2025-08-21 17:12:5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溢春 周士雷 -标准+

7月7日,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这一天,对于孙瑞江来说将注定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和终身荣耀。作为阳泉市8万余名退伍军人代表,也是现场唯一一名铁路职工,他带领的8名少年儿童“弟子”和工作人员,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至今日,每每谈及,孙瑞江仍觉得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孙瑞江,出生在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烈士家庭。三爷爷、五爷爷当年参加抗战献出了宝贵生命;四爷爷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大奶奶在抗战时期,曾因救助两名受伤被日军追捕的八路军战士受到政府表彰;父亲也早年参入伍,驻守过祖国的边疆。从小听着英雄们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的家族影响和教育,走向社会参军入伍,自然成为了他和父母家人,至今在他看来人生道路上达成的唯一共识。

2001年12月,他如愿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的一员,肯吃苦、不服输,五公里越野、轻武器射击、擒拿格斗、攀登、警械使用、擒敌拳、硬气功、特种武器使用,让他成为当年同期入伍战友中唯一一名特勤中队成员,同时也练就一副虎背熊腰的硬身板。只要自己认准的事,干就干到精,做就做到极。

2005年12月,光荣退伍后的孙瑞江,被分配到国铁北京局石家庄工务段成为一名线路工。一次至今让他刻骨铭心的更换钢轨作业施工,彻底改变了他人生轨迹和方向。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酷暑盛夏,太阳炙烤下的大地穿透作业鞋,烫的脚板不敢落地,滚烫的钢轨和工具隔着手套都能感受到烧烤的味道,浑身汗水都像水浇似的将衣服死死贴在身上,更要命的是随身携带的大水壶的水量,根本满足不了汗水流淌的速度。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的他,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钢轨,第一次陷入了人生的迷茫之中。

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的儿时基因再次被唤醒,从那时候开始,有时间他就在周边乡镇、古玩集市、旧货地摊奔走徘徊,旧炮弹、破军刀、老军装,各种枪械模型和图片,只要与军事有关的物件一股脑地往家搬。起初,家人和同事都认为干这些事只是他的业余消遣,但随着藏品的日渐增多和工资收入的入不敷出,“破烂王”的名号不胫而走。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不可理喻,父母和家人的怒火终于像他收集的“军火库”一样爆发了。“家不像家、人不像人,整天鼓捣这些破烂货,有本事开个展馆……”又一次激烈的家庭争吵后,大姐无意间脱口而出的抱怨,让他灵光一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呀!这满屋子的“宝贝”开个展馆应该没有问题。说干就干,他急吼吼登门拜访省内收藏圈内仰慕已久的一位大哥,当说明来意时,“你的宝贝,在我这里都是破烂,开展馆一没资金二没场地三没实力,兄弟别做梦了……”大哥的一顿输出,虽然话糙但也在理。可最让孙瑞江难以接受的是,这位大哥对于老物件背后历史脉络和重要意义认识定位的缺失和偏激。

每件老物件特别是军品收藏,决不能也不可以用贵贱或者真假简单来评判其价值,其背后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生命载体,更有可能隐藏着我们尚未揭晓的一段感人故事、重大事件。在随后的奔走与拜访中,这一点更加深深刺痛了他的敏感神经。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泉本地人,当年抗日战争的最前沿,自己接触走访过程中的许多朋友、藏友,居然都不知道抑或说不清,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黄崖洞保卫战曾经就发生在这片英雄滴血、将军陨落,故土家园上。

一切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让无形的故事有形化,让有形的物件故事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从娃娃开始,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和书本资料,从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物件说起,入脑更入心。

多方奔走、机遇巧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前夕,由他个人出资,以展示阳泉市本土抗战历史素材为主线,贯穿南昌起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的阳泉市红色军事展览馆正式开馆,开馆1个月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

小试牛刀,反响良好。2019年6月,展览馆搬迁至小河村,更名“利剑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开办少年军校暨军事特训夏令营,仅仅两个月就累计培训学员300人次,为社区、幼儿、中小学生及各社会团体义务宣讲100多场次,接待各级参观者1万余人次。现如今,孙瑞江收集的各类珍贵军品、红色展品近8000件,已经成为深耕和传承当地红色基因、抗战故事、英烈英雄事迹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


编辑:岳凌寒

责编:岳凌寒

审核:杨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