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先秦时称延水,唐宋时称黔江,元代始称乌江。乌江全长1037公里,一路向东,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至重庆涪陵后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
乌江,自古以来就是贵州的主要航运通道,沿岸分布多个渡口。位于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漆坪村柳塘的河闪渡渡口,曾是乌江航运的终点站,舟来帆往,渡人载货,盛极一时。
相传该渡口始建于三国时蜀汉政权末年,元代时置有葛彰军民长官司,领辖渡口两岸的本庄、漆坪一带,故将此取名为葛彰渡。当地历代属多民族杂居之地,谐音口传导致渡口先后被称为犵狫渡、和尚渡、犵闪渡。清雍正八年(1730年)立有一渡口碑,记载:“犵闪渡自开黔省,即以有此”,今统一叫法,定名为河闪渡。
河闪渡还是一个红色渡口。1934年,红六军团甘溪战役失利后,主力军被迫向南撤退。五十二团某连约30名红军战士突出重围后迅速占领河闪渡渡口,由船工邓顺和摆渡到凤冈县天桥镇境内,其中一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被他带回家中医治。
此后,这支红军队伍再由邓顺和摆渡过江寻找主力部队。喜欢唱“乌江船工号”的邓顺和,将他救红军、送红军的事编进“船工号”里,至今仍在河闪渡一带传唱:“红军长征过乌江,有一红军受了伤。两腿伤重路难行,老乡送我上前方。”
历代以来,河闪渡两岸的交通主要靠木船摆渡,有专门的船工负责。2006年5月,河闪渡大桥动工兴建,成为凤冈最高最长的公路桥。大桥建成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摆渡。昔日的乌江天堑,如今已成高峡平湖。
2009年,乌江水电基地第八级电站思林水电站下闸蓄水,该电站上游就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构皮滩水电站。蓄水需求让遍布险滩的乌江,变成了一条宽阔的高原大河。随着乌江干流的水位不断上升,前不久500吨级航道已全面复航。
2021年,在距河闪渡渡口上游1.7公里处,湄(潭)石(阡)高速公路河闪渡乌江大桥建成。2023年,在距河闪渡渡口下游8.2公里处,德(江)余(庆)高速公路乌江大桥建成。两座高速公路大桥在渡口上下,如两道彩虹横跨乌江,让古渡口更添无限魅力。
凤冈县的农产品从河闪渡起航,顺着乌江走出大山,沿着长江销往各大城市。当地政府还依托河闪渡渡口,加快“水墨乌江,百里画廊”特色旅游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