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大连港引航站成功完成无动力海上储油平台“埃雷亚维图”轮的拖航引航任务。当日,站领导率引航员隋俊辰、肖柏、白璐组成专业团队,在6艘拖轮协助下,于浓雾环境中精准操控平台通过150米狭窄航道,最终历经8.5小时成功打赢这场雾海中的“巨轮牵引战”,不仅为该艘大连自主新造的FPSO按时奔赴新加坡船厂打通了海上通道,更彰显了大连港引航站在复杂海况下的硬核引航实力。
“十四五”以来,大连港引航站以“技艺精湛、安全至上、作风优良、服务港航”为宗旨,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安全保障、队伍建设等领域多点突破,累计完成引航近6.4万艘次、总净吨超10亿吨,实现无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的亮眼成绩。从“经验引领”到“科技赋能”,从“居无定所”到“规范现代”,这支“水上国门”守护者,成为助力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与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引航技能全船型 引航环境全天候
走进引航站的办公区,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在册职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8%,63名持证引航员全部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还包括全国引航机构中首位且唯一的博士引航员李业。
“我们不仅要会‘掌舵’,更要懂船舶构造、通气象水文、精应急处置。”李业手持船舶模型介绍,“正高级、副高级引航员占比近50%,一级及以上全能引航员50人,占比81%,这样的队伍,能啃下任何硬骨头。”
2022年,引航站首创40万吨重载矿石船“套泊”模式,“远福海”轮、“远宝海”轮在同一潮水间实现“一开一靠”,刷新港口作业效率纪录。“当时潮水窗口期只有1小时,港池内涌浪比预期大得多。”参与作业的引航员回忆,“我们提前模拟多种突发场景,作业时让拖轮呈‘V’形阵位,盯着船首浪花判断转向时机,最后以分秒计算赶上了最佳窗口,完美完成任务!”当船舶稳稳靠泊,码头上等待卸货的企业代表激动地说:“这效率真高,光滞期费就省了几十万元!”
五年来,这支队伍的“成绩单”不断刷新:引领30万吨级船舶1855艘次、40万吨级船舶249艘次、300米集装箱船舶1620艘次、特殊海上工程及无动力船舶1985艘次,从全球最大45万吨油轮到2.4万标箱集装箱班轮,从26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船到国产航空母舰,实现“引航技能全船型、引航环境全天候”,成为国内外引航领域的标杆团队。
多次优质完成“极限挑战”
技术创新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十四五”期间,大连港引航站用一项项“行业首次”,在引航界亮出“大连方案”。
2021年1月,渤海湾冰情告急。“将军”轮带着2艘驳船要在零下10摄氏度、6级阵风的条件下靠港,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冰区无动力船舶拖带。“冰层非常厚,船底一旦被冰脊卡住,后果不堪设想。”参与此次作业的引航员至今记得当时的紧张程度,“我们让拖轮在前开‘V’形冰道,每隔一段时间就用声呐测一次冰层厚度,11海里的路程走了五六个小时,相当于在‘冰迷宫’里开船。”当船舶安全靠泊时,货主握着引航员冻得通红的手说:“这批‘年货’能按时运到,你们是真英雄!”
这样的“极限挑战”在五年里不断上演:2022年,115海里跨港区拖航失火船“地中海阿迪提”轮,创下单次引航距离纪录;2025年上半年,359.6米无动力储油平台“埃雷亚维图”轮在50米能见度的浓雾中完成拖航,引航员们靠雷达和声呐“盲操”。“就像在大雾里穿针,全靠经验和技术。”高级引航员刘永盛说。
2024年,引航站成功靠泊世界最大LPG(液化石油气)船“罗盘先锋”轮、全球最长汽车滚装船“腾斯贝格”轮;2025年上半年,292.5米母港国际邮轮“爱达·地中海”号顺利靠泊,为大连拓展高端航运业务奠定基础。“现在国际船东选港口,都要看引航能力。我们用实力证明,大连港能接得住任何‘大家伙’。”大连港引航站站长王晓伟说。
2024年8月,全球首批碳运输船“北极光先锋”轮在引航站引领下试航出港。这艘可运输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的船舶,采用转子风帆与气泡减阻技术,是低碳航运的标杆。“引航时要特别注意风帆受风角度,稍有偏差就会影响船位。”引航员团队跟进多次试航,最终精准完成任务。“大连港引航员的专业度,赢得了项目的认可。
2025年,引航站的绿色实践再添新篇:1月,圆满完成333米长的风帆VLCC(超大型油船)“新伊敦”号靠泊任务,该船配备4面中国自主设计的40米高翼状风帆,经济航速下可节约9.8%燃油;7月,成功保障中国北方港口首次船—船绿色甲醇加注作业,“海港致远”轮与“中远海运洋浦”轮实现3米内精准对接。这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提供了大连方案。
五年来,引航站以高度的责任感,还圆满完成多次重大军工类船舶引航,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政治责任。”王晓伟说。
科技创新推动管理体制升级
“以前签单子要跑断腿,现在手机点一点就搞定。”船代公司业务员小郝对比着“十四五”前后的变化,满是感慨。这背后,是大连港引航站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五年来,引航站通过机构改革、数字赋能,构建起与港航发展适配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2021年疫情期间,大连港引航站引航电子签证单的推行成了“及时雨”。原来引航员结束引航任务时要带回纸质单子,现在电子表单直接流转,既安全又高效。
2022年,“引航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升级,实现网页端与客户端协同办公,引航员在船上就能提交报告;2024年,船舶引航仿真训练系统建成,涵盖四大港区三维模型、30万吨级船模,“新手能模拟各种复杂场景,实战能力提升特别快。”引航员肖柏说。
2025年,引航站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同完善《引航作业标准》,将“经验”转化为“规范”。如今,“费用降了,周转快了”成为航运公司的共识。
构建预防—处置—复盘全链条体系
“安全是1,其他是0。没有1,再多0也没用。”这是大连港引航站全员牢记的信条。五年来,他们用“预防—处置—复盘”全链条体系,筑牢了水上交通安全防线。
2024年汛期,6级大风持续3天,引航站却完成了28艘次船舶引航。“我们坚持‘一船一策’,提前看气象预报,给每艘船制定专属方案。”调度部部长孙世成指着屏幕上的“气象预警系统”介绍,“能见度小于1海里时,我们会增派经验最丰富的引航员,这五年光这类‘特殊天气引航’就有1677艘次,其中还有81艘次是能见度小于0.1海里的‘极限操作’。”
疫情期间的“闭环管理”更是彰显担当。“14+14+7+7”的隔离模式下,引航员们穿着防护服在船上待十几个小时是常态。“有次引领阳性病例船舶,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能拧出水。”刘永盛说。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完成了2万余艘次境外船舶引航,实现“零感染”,获国家防疫督查组高度肯定。
2021年,30万吨级油轮“沃夫拉”轮主机突然失控,离潮水窗口期关闭只剩1小时。“当时船正往浅滩漂,我们立刻让拖轮‘顶推’,同时调整舵角,硬是在最后关头把船稳住了。”参与处置的引航员杨振道和寇明健说,“要是撞上浅滩,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生死时速”还有很多:2023年处置“里程碑”轮两次主机失控,避免港口主航道瘫痪;2024年4小时内完成“阿茜娅”轮应急拖带……“我们每月都搞应急演练,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拉得出、顶得上’。”王晓伟说。
以文化人育英才
走进大连港引航站的站史馆,近百张历史照片、数十件实物展品静静诉说着70余年的变迁。“这不仅是历史,更是我们的精神根脉。”王晓伟介绍。“十四五”期间,这里成了“以文化人”的生动课堂。
“一馆一志一片”文化工程成了引航员的精神家园:站史馆年均接待参观超200人次,《引航志》收录500余张历史照片,《英雄引》纪录片讲述着战风斗浪的故事。加上站史知识竞赛、元宵猜灯谜等50余次活动,形成了“以史育人、以文聚心”的好氛围。
“师傅,这个转向角度是不是可以再小一点?”在“德米特领袖”轮的驾驶台上,年轻引航员朱值阳向师傅程军请教。这种“一对一”的“传帮带”模式,让6名新招聘的引航员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37人次完成职级晋升。
刘永盛自己就是“传帮带”的受益者,如今他已是“全国优秀引航员”“最美海员”。“我师傅当年教我,引航不仅要懂技术,更要讲责任。现在我把这句话传给徒弟。”刘永盛说。
校企合作更是为人才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引航站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的研究生实践基地,让引航员当起了“企业导师”。“跟着师傅们上实船,比在课堂上学三年还管用。”成为大连海事大学学生的共识。
“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在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拖带、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党员总是主力。五年来,引航站的党员人数从36人增至42人,占职工总数的51.2%,6人次获“优秀共产党员”,支部还获评大连市“四强党支部”。“党建不是虚的,是能实实在在凝聚力量的‘红色引擎’。”副站长姜玉说。
2025年,引航站以“技术创新驱动引航高质量发展”为宗旨,聚焦“科创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核心任务,成立了“博士创新研究工作室”。工作室由李业任首席研究员,汇聚11名高级引航员及技术骨干。目前,在近年的航海学会和引航协会论文研究评定工作中已取得优秀成绩。
“我们正在研究智能引航技术,以后可能用AI辅助判断航线,更安全也更高效。”李业指着电脑上的模型说,“绿色低碳引航也是重点,要为航运业转型出份力。”
从服务港航到链接世界
“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大连港引航站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五年来,“阳光引航”品牌越擦越亮。
定期走访港航企业并组织开展座谈会,有问题当场解决。五年来,他们收到很多锦旗和表扬信。中远重工相关负责人记得,有次为了赶国际订单,12艘特殊船舶要在复杂水域作业,“引航站派了最精锐的队伍,加班加点保障,让我们按时交了货,保住了大客户。”
2024年,载有13台集装箱起重机的“风海达”轮在引航站的引领下驶向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为“一带一路”港口建设添砖加瓦。2025年,斯里兰卡港务局代表团来访,看着大连港引航员演示“动态吃水管理”方案,连连赞叹:“中国经验太宝贵了,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国际邮轮和中韩班轮业务的重启,让大连港的“国际范儿”更足。“‘如德丹’号邮轮靠泊时,引航员精准到分钟,让游客顺利登岸,体验特别好。”旅行社负责人说。
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中,引航站的表现堪称“硬核”。2020年12月,首节4.1万吨沉管的浮运拖带,难度堪比“在海上移动航母”。“4艘拖轮傍拖,2艘吊拖,还要两次转向,误差不能超过30厘米。”引航员们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中,全神贯注操控了10小时,最终分毫不差精准到位。
之后的18节沉管拖带,他们创造了“40天拖航3个管节”的高效纪录。“引航站为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贯通提供核心保障。”项目总指挥说。
潮起再扬帆,奋进新航程。这五年,大连港引航站从“经验引领”到“科技赋能”,从“居无定所”到“规范现代”,变的是硬件和技术,不变的是“水上国门”的责任与担当。展望“十五五”,这支队伍将继续以精湛技艺护航每一艘船舶,用创新精神点亮每一段航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注入更强劲的“引航动力”。
编辑:殷子炫
责编:陈维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