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黄勉:从实际问题出发 服务轨道交通发展

2025-09-30 09:57: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曾潇 苏星冉 -标准+

在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里,机车车辆研究所2023级博士生黄勉坐在扫描电镜前,手握微调旋钮,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碳滑板表面微观结构,一遍又一遍。

“实验数据不会骗人,但需要人去读懂它。”黄勉常说。台面上,每一块来自不同批次的碳滑板样品都被仔细标注;一旁的实验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调整的变量与结果。对他而言,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痕迹,是破解技术瓶颈的密码。“科研没有捷径,就是一点点试,一步步走。”他说。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黄勉就从一线实际问题出发,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轨道车辆被动安全领域的两大关键课题:降低受电弓磨耗以及提升车辆耐撞性。“我们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要能落地、能实用、能解决真问题。”他说。

正是这种问题导向的坚持,让他的研究不断结出硕果。截至目前,黄勉已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7篇,主持、参与申报专利7项,并在多个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为解决碳滑板异常磨耗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预计将为我国轨道交通运维节省可观的成本。

科研之外,黄勉也是师生眼中的“技术后盾”。他曾参与校内首台国产扫描电镜及其配套原位力学测试设备的搭建。面对3套设备“水土不服”的难题,他与师弟放弃假期,配合工程师逐项排查机械干涉与信号干扰。“设备商只懂自家产品,我得把3套系统摸透,才能协调参数。”他说。一次调试中,工程师刚提出拆卸部件,黄勉已熟练拧开螺丝,对方惊叹:“你比我们还懂这台机器!”如今,这台设备已对外开放,黄勉为校内外20多个课题组提供测试服务超200小时。

“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这是黄勉的准则。自2018年入党并投身党务工作以来,他始终致力于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作为机车车辆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书记,他发挥专业优势,主导创作《是什么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等作品,以微党课、科普视频生动讲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相关作品获全国奖项,播放量超1.5万次。

课余时间,黄勉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累计服务超500小时。他立足专业,联动成都市“三渡潜能”社工组织,构建“党建+志愿+专业”平台,带领党员为视障人群提供常态化出行帮扶,助力消除信息障碍。这一创新实践获西南交通大学“领航先锋”工程立项支持。

如今,作为学校“领头雁”党员标兵培育对象,黄勉仍在全力奔跑:一边推进科研攻坚,一边完善党建与志愿平台。“从前我想做发光的‘一滴水’,现在更想做承载集体的‘小水杯’。”黄勉说。未来,他希望扎根交通一线,让所学服务国家战略,“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添砖加瓦,这是我的初心,也是不变的方向。”从科研报国到党建创新,从技术攻坚到社会服务,这位青年党员以实干诠释着新时代交通人的使命,在青春赛道上奋勇前行。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