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到来,海上航运迎来客流、物流高峰,通航安全保障进入关键阶段。宁波航标处统筹下属各基层航标管理站,联动海事部门、桥梁管理单位及新能源企业,围绕隐患排查、技术创新、应急处置、协同协作等维度开展全方位航海保障行动,为节日期间辖区水域安全畅通筑牢 “海上安全线”。
联合巡航织密隐患排查网
覆盖全域关键水域
为从源头化解风险,宁波航标处各基层站与属地海事部门紧密协作,针对辖区通航桥梁、核心航道、锚地等重点区域开展 “拉网式” 联合巡航,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9月23日,定海航标管理站联合舟山岙山海事处,聚焦辖区4座通航桥梁开展现场巡航。针对桥梁航标配布“新旧国标并存、代管主体有别”的特点,重点排查航标配布设置及日间助航效能,共享现场排查数据,达成 “一桥一策”治理共识。
9月26日起,嵊泗航标管理站联合嵊泗海事处启动为期3天的全域桥涵标排查,不仅覆盖辖区全部桥梁标志,还延伸至马迹山航道、绿华锚地、花鸟灯塔、海礁灯塔等关键水域和航标,累计核查100余座航标。双方依据交通运输部安全标准判定隐患等级,对缺陷桥涵标“即查即通报即提整改”,严守“保安全、保畅通”底线。
9月28日至29日,普陀航标管理站与梅山海事处聚焦梅山水道,对春晓大桥、梅山大桥等3座桥梁开展专项巡航,创新运用无人机空中巡查28座桥涵标、16座桥梁灯桩,弥补传统巡航视角盲区;同日夜间,镇海航标管理站联合镇海海事处乘“海巡 07128 艇”夜巡,对镇海港区、甬江口、招宝山大桥等船舶密集水域的18座浮标、6座灯桩逐项核查,现场纠正1座偏移浮标、清理3处漂浮杂物,以“零容忍”态度消除夜间通航隐患。
技术创新赋能保障效能
无人机应用成 “新利器”
节前保障中,宁波航标处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以无人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成为航海保障“得力助手”,氢能源、高精度监测等创新技术同步落地测试。
9月22日,嘉兴航标管理站与普陀航标管理站率先召开无人机应用座谈会,分享试点经验并探讨“无人机+智能分析”融合路径;随后联合镇海海事处、宁波市生态海洋中心,利用搭载高精度定位模块的无人机,对两座灯浮标开展技术测定,高效核验位置坐标、灯质节奏等核心参数,克服近海复杂地形限制,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日,嘉兴航标管理站还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有限公司交流季度安全工作,双方围绕“大桥无人机智能巡检应用试点”项目、航标巡检创新做法深入研讨,约定加强技术共享与联合演练,推动大桥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
9月25日,普陀航标管理站联合联合国氢(舟山六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舟山六横氢能源产业园测试 “氢程 1 号” 氢能源无人机。该机型续航半径达 15 公里、最大起吊重量 100 公斤,现场平稳完成 70 斤航标灯桩锂电池吊运,验证了氢能源在航标作业中的环保与续航优势。宁波航标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后续将针对海上实际环境优化系统,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
应急处置 “快准稳”
24 小时守护航标效能
面对突发情况,宁波航标处各基层站迅速响应,以高效应急处置保障航标 “亮起来、准起来、稳起来”。
9月26日下午,嵊泗航标管理站通过北斗遥测系统及舟山海事局岱山海事处现场照片,确认小和尚礁灯桩(核心航道助航设施)被 “闵福鼎渔 09806”船撞损。该站第一时间上报并发布航标失常动态,24小时内完成现场勘察与临时备灯安装,恢复助航效能。
9月28日,象山航标管理站发现石浦港5号灯浮无遥测数据。距离黄金周客流高峰仅剩36小时,象山站于9月29日乘“海巡16403”轮赶赴现场,确认灯浮被撞后更换一体化灯器,及时恢复航标效能,守住节前通航安全底线。
青年赋能与协同深化
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除实战保障外,宁波航标处还通过青年交流、机制建设夯实保障基础。9月26日,象山航标管理站联合象山海事处、宁海海事处团支部开展“薪火相传守初心 商渔共治青年行”活动:海事部门分享“五共六联”商渔共治经验,航标青年讲解航标知识,双方还乘“海巡16403”船联合巡检石浦港航标,并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东门灯塔开展红色教育,学习任氏兄弟建塔护航事迹,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转化为保障动力。
各基层单位同步深化协同机制:镇海航标管理站与镇海海事处计划推动联合巡航从“节前专项”转向“常态化”;定海站依托2024年搭建的通航桥梁防碰撞平台及辖区航标总台账,高效推进 “一桥一表” 数据排摸;嵊泗、普陀等站也通过信息共享、联动处置,凝聚监管合力。
从联合巡航到技术创新,从应急抢修到青年赋能,宁波航标处以“全方位、多维度、高效率”的航海保障行动,为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海上交通安全筑牢屏障。后续,宁波航标处将持续优化技术应用与协同机制,以“保安全、强服务”的责任担当,护航群众出行与海洋经济发展,让每一艘航行在辖区水域的船舶都能“平安过节、顺畅通航”。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