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碰瓷“无人车”是法治必修课

2025-11-06 09:37:2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梁熙明 -标准+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技术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有人驾驶机动车故意“碰瓷”无人驾驶测试车并试图以此获得经济赔偿,这匪夷所思的行为不仅折射出无人驾驶技术走向市场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也凸显了强化法治对技术发展保障的重要性。

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驾驶员和某趁“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辆尝试变道之际,在具备避让条件的情况下故意加速撞击对方,造成两车受损。武汉市公安交管支队办案人员发现,和某曾于今年7月23日以同样手法与另一辆“萝卜快跑”测试车发生事故,并获赔1900元。两起事故形态高度一致,均选在无人驾驶车辆变道时撞击,累计涉案金额3900元。在确凿证据支撑下,公安交管部门依法判定和某承担全部责任,并对其处以罚款2000元、暂扣驾驶证3个月的行政处罚。

“碰瓷”并非新鲜事,但专挑智能网联汽车下手,暴露了无人驾驶走进现实应用场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如何规避人为干扰破坏,以及如何破解事故取证难、责任划分难的问题。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主要基于人类驾驶场景制定,难以完全适配无人驾驶的技术特性。为破解这一矛盾,各地陆续出台针对性地方法规。如深圳率先制定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明确区分自动驾驶与人类驾驶状态,将车载设备、监管平台记录的车辆运行状态等客观数据,确立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武汉这起案件体现了法治主动适配技术发展。当地交管部门联合司法鉴定机构与技术团队,调取无人驾驶车辆云端数据,最终证实涉案车辆已提前识别后方来车并保持安全距离,固定了和某故意违法的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法治主动适配技术发展的同时,无人驾驶的“司机”——人工智能算法也要“知法、懂法、守法”。“不违法”只是算法合规的底线要求,在交通避让、事故应急处理、通行优先级等关键环节上,相关方还需从“法律+技术+伦理”等多方面,不断完善算法逻辑,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作为新兴产业,无人驾驶从试点测试逐步迈向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其面临的交通环境必将日益复杂。这更需要多方合力、提前布局,加快完善无人驾驶法规与标准,以高水平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让其在法治的护航下行稳致远。

编辑:梁熙明

责编:梁熙明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