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扮荆楚,筑路犹正酣。
随着机械轰鸣唤醒田野山峦,一条条承载着湖北人民岁月记忆的交通主干线迎来焕新之机。在江汉平原、在大别山麓、在长江之畔,一个个火热的施工现场次第展开,钢铁骨架不断延伸,智能设备有序运转,建设者奋战一线、干劲十足。
在一场场高速公路改扩建攻坚战中,湖北交投集团以“五路同改”为笔,重塑交通脉络——昔日支撑发展的交通动脉,正升级为智慧走廊、品质通途、文化纽带,为湖北打造国家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助力“九州通衢”向“祖国立交桥”跨越,奋力书写交通强省新篇章。

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
智慧赋能 重塑南北黄金主动脉
作为湖北省第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约352公里,其中豫鄂界至军山段(又称湖北北段)为当前主力改扩建路段,纵跨武汉、孝感两市7县(市、区),是承载南北交通运输的“咽喉要道”。如今,这条交通主干线正经历“从传统基建到智慧基建”的脱胎换骨——湖北交投集团总投资超210亿元,原有的双向4车道将拓宽为双向8车道。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北段预计今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联动的“快车道”。
在京港澳智能建造基地,智慧梁厂的“3D打印T梁”技术堪称“公路智造”的典范,30米长、80吨重的T梁由机械臂逐层布料,每浇筑30厘米厚自动振捣密实,精度达毫米级,单梁浇筑工期从7天压缩至4天;全线623道涵洞、汉江特大桥的桩基与墩柱,均采用“预制拼装”模式,构件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如同“搭积木”般高效精准。
更突破传统的是,项目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数字孪生系统”,工程师将整条高速公路拆解为26万余个构件,每个构件都有专属“数字身份证”,从材料批次、浇筑时间到检测数据全程可溯源。“未来养护人员无需顶着烈日巡查,轻点屏幕就能预判病害,管护效率提升50%以上。”湖北交投京港澳改扩建公司党委书记沈典栋说。
汉江特大桥右幅新桥施工现场,毫米波雷达扫描着路面平整度,3D激光定位系统实时校准高程,无人压路机成组列队有序作业。该项目“两桥一路”已率先通车,货车司机李师傅感慨:“新桥路面平坦顺畅,跑长途再也不怕颠簸,运输时效至少能提一倍!”

沪渝高速汉宜段改扩建
改扩建标准线 “豆腐块”上筑百年工程
1994年通车的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简称汉宜高速公路),以270公里的路线串联起武汉、孝感、潜江、仙桃、荆州、宜昌,它不仅是湖北汉襄宜“金三角”的底边,更是支撑区域发展的经济大动脉和横贯湖北东西向的关键交通支点。但这条承载30年发展的公路,却面临“软基魔咒”——66%路段为冲湖积平原软基,其中66公里为深度超15米的深厚软基,现在年均沉降仍超5毫米,路面裂缝、桥头跳车成了“老大难”问题。作为总投资超422亿元、全国单体投资最大的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建设团队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创“双改单+路改桥”技术方案,誓要在“豆腐地”上筑起品质“百年路”。
“传统两侧拼宽就像在淤泥上搭积木,新老路基沉降不均必裂!”湖北汉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衍旺道出核心难题。建设团队跳出固有思维,在一般软基路段采用单侧分离新建“双改单”模式,让新老路基彻底“分家”;在深厚软基段果断推行“路改桥”,20.5公里的桩柱一体式管桩桥如长龙卧野,管桩深入地下30米直达硬土层,将有效缓解项目取土困难,减少软基不均匀沉降风险。这两项创新方案将被写入正在修编的《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规范》,成为全国软基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湖北样本”。
即将在该项目仙桃高架桥运用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盖梁的施工方案同样亮眼,强度为普通混凝土3倍的UHPC“外壳”在工厂预制,运至现场后浇筑内芯,盖梁施工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
在江汉平原上打桩机的轰鸣声里,一根根管桩穿透软土嵌入硬地层。当地老养路工望着施工场景感叹:“过去这段路年年补、年年修,现在桥墩扎得深,‘跳车’问题肯定能大大缓解!”
项目预计2028年通车,届时武汉至宜昌的通行之路将更加通畅、安全、舒适、智慧,成为武汉都市圈与宜荆荆恩城市群联动的“黄金纽带”。

沪渝高速武黄段改扩建
智慧+文化 “楚天第一路”涅槃重生
1991年通车的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黄石段(简称武黄高速公路),是湖北高速公路的“开篇之作”。这条连接武汉、黄石的37.4公里路线,承载着湖北人对“高速时代”的最初记忆。如今,总投资超69亿元的改扩建项目,不仅正在将双向4车道拓宽至双向8车道,更以“智慧为核、文化为魂”,让这条“楚天第一路”焕发新生,全线预计于今年年底通车。
湖北交投鄂东建设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实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单位。该公司依托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通过质检、计量等业务模块嵌入电子签章组件,打通了跨部门“数据围墙”,整合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等十大功能模块,管理流程缩短70%,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在数智试验室,机械臂正上演“精准操作”,抓取混凝土试块、扫描二维码确认“身份”、自动测量长宽高、放入压力机测试强度……检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误差控制在0.1MPa内。“每块材料都有‘电子履历’,质量管控全程可溯。”湖北交投鄂东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田为海介绍。
而项目最动人的创新,当属新建的武昌鱼服务区。为让服务区更接地气,项目将原规划的蒲团服务区更名为武昌鱼服务区,以鄂州荷文化为灵感设计莲叶造型建筑,内部设武昌鱼主题餐厅,供应梁子湖鲜鱼;开设荆楚江湖市集,售卖黄石港饼、鄂州鱼干等特产,让“过路站”变成“文化打卡地”。
武黄高速公路鄂州段施工现场,摊铺机正铺设最后一层沥青,不远处的服务区穹顶已具雏形。当地居民张大爷带着孙子来看进展:“1991年通车时,我骑自行车来瞧新鲜;现在带孙子看智慧路、文化服务区,这路越修越有咱湖北的味儿!”

沪渝高速黄黄段改扩建
向新向绿向智 再造革命老区民生路
沪渝高速公路黄梅至黄石段(简称黄黄高速公路),是鄂东连接长三角的“关键一链”。这条全长约110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的路线,穿过赤龙湖生态保护区等,地质条件复杂。此次改扩建以“绿色建造+智慧运维”为核心,建设一条“生态路、智慧路”。
针对平原地区软基处理难题,该项目使用CFG桩、高压旋喷桩、水泥搅拌桩等工艺,采用软基施工数字化监测系统,基于北斗+物联网、云端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智能终端、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辅以BIM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实现对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全程采集,将地基处理这一隐蔽工程过程透明化,基础工程数字化,实现了预警处置、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
同时,推广“多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将铣刨旧沥青、建筑垃圾转化为路基填料,固废利用率超40%,减少对沿线生态的干扰。此外,项目还将应用装配式桥梁、光伏声屏障等新技术,让公路与沿线山林、湖泊和谐共生。
目前,项目已完成黄冈市段建设用地批复,蕲河特大桥桩基施工正有序推进。未来通车后,将大幅缓解沪渝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成为鄂东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通道”。

福银高速黄小段改扩建
跨省协同建平台 重塑鄂赣皖省际大通道
福银高速公路小池至黄梅段(简称黄小高速公路)路线全长25.35公里,是湖北对接江西、安徽的“省际门户”,既有路段为双向4车道,日均车流饱和,省界拥堵成了“老问题”。此次改扩建项目总投资约47亿元,路线将升级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更聚焦“跨省协同管护”,激活鄂赣皖三省交界的交通动能。
项目的核心亮点是搭建了“5G+路网调度平台”,通过在省界路段布设智慧感知标线、车路协同设备,实现鄂赣两省交通流的实时联动调控,有望彻底解决“省界堵点”。
黄小高速公路通车后,将成为黄梅打造“鄂东门户城市”的重要支撑,加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要素流动。

从京港澳的“数字孪生”到汉宜的“软基攻坚”,从武黄的“文化赋能”到黄黄、黄小的“绿色协同”,湖北交投集团以筑路者的初心、创新者的勇气,在荆楚大地上绘制出“内畅外联”的交通新版图。五大改扩建项目同步推进,每天数万名建设者奋战一线,沥青与钢筋的交织里,藏着湖北人的“出行梦”,更藏着中部崛起的“发展梦”。
精益求精建精品,焕新蝶变向未来。进入“十五五”,当车轮驶过这些完成升级改造的道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的智慧系统守护每一寸路面,汉宜高速公路的管桩桥托举东西车流,武黄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传递荆楚温情,黄黄高速公路、黄小高速公路的路线打通省际壁垒。这些路,将不再只是交通动脉,更将成为经济血脉、文化窗口、民生纽带,让“九州通衢”的名片在新时代愈发鲜亮。
编辑:廉建尧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