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运输服务质量一头牵动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全局。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中,苏浙两地以精准创新破解交通堵点、开展“轨道+公交+单车”三网融合,创新“船车直取”工作模式,成为提升运输服务质量的生动样本。
——编者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一体化治理城市拥堵
【实践效果】
城市轨道出入口50米范围内公交、非机动车站点覆盖率近100%,杭宁绍等城市基本形成5分钟公交圈(5分钟即可到达常规公交站)、10分钟慢行圈(10分钟即可到达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15分钟轨道圈(15分钟即可到达地铁站点)。全省城市机动化公交分担率由不足20%提升至36.7%。
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义东轨道交通八一南街站,市民李女士掏出手机打开“任我行”App,输入起点和终点,系统立即为她规划最优路线:乘坐BRT2号线或骑行1.1公里到达目的地。“出了地铁站就有合适的换乘工具,太方便了!”她笑着说。
市民便捷出行的背后,是多部门和企业的协同配合。浙江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各地纷纷推出换乘优惠政策,推动轨道站点与公交、自行车接驳点一体化建设。
金华市在全省率先发布绿色出行“一码通”平台,推进“轨道+公交+共享单车”三网融合。以就医出行服务为例,金华市交通运输局与市中心医院、市轨道交通集团、市公交集团共同推动“轨道+公交”无缝接驳。市民可在地铁站出口领取免费乘车券,换乘公交车直达医院内部,有效提升了就医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自开展“三网融合”工作以来,金华市实现金义东轨道全线15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市区二环内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站点全覆盖,共享单车数据统一接入管理平台。此外,即将上线的“畅行中心”平台,将进一步打通公交与轨道票务系统,实现“一码通行”。
不只金华,近年来,浙江省市联动、一城一策、因地制宜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省级层面编制交通拥堵治理专项规划和两轮5年治堵专项行动计划,11市同步出台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浙江加大对公交优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公共交通成本核算、服务质量考核、财政补贴和绩效评价等内容纳入考核要求。聚焦群众体验,开展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提速行动,提高公交吸引力。此外,浙江以TOD理念指导城市发展,推动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减少交通走廊压力。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创新跨境“船车直取”零等待服务
【实践效果】
“船车直取”作业模式下,过境集装箱班列的发运时间由4天压缩至1天以内,中转作业时间节约75%,国际中转效率显著提升。企业节省转运、仓储、装车、卸车等费用,单箱中转成本降低约60%。
在江苏连云港港的秋日里,巨轮泊岸、桥吊繁忙、铁轨延展,构成了一幅现代物流的繁忙画卷。这一高效流转的背后,是“班列+海运”模式的无缝衔接,以及多式联运服务的持续优化。
“太及时了!要是赶不上这趟班列,不仅得重新申报计划,还可能面临索赔。”看着25个集装箱顺利装上中亚班列,货主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得益于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创新实施的“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这批险些错过班列的货物在卸船后15分钟内即完成装车。
以往,过境集装箱从抵港到装车发运需经历“卸船—落场—提箱—进场—等待—装车”等多个环节,手续烦琐且耗时长达4天,成为制约国际班列效率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从业务办理和作业流程两端发力创新:在船舶抵达锚地时,代理企业即可提前向铁路部门申报装车计划,船舶靠港后理货人员同步上船作业,海关依据理货报告和报关信息快速放行;铁路部门则提前安排班列在发运场站等候,集装箱抵港后直接从码头分流至场站装车,实现“卸船—装车”无缝衔接。
高效协同的创新模式带来了显著成效。2020年该模式启用以来,连云港港口集团累计完成4.7万标箱转运,2024年中欧(亚)国际班列开行911列,较上年增长13%,今年1月至9月开行量已达682列。
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典型实践,连云港港“船车直取”作业模式通过“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协同机制,不仅打通了跨境多式联运的堵点,更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服务软升级的双重突破,为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了交通动能。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