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9月至10月中旬,陕西大部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长时间降雨导致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饱和,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集中爆发,给全省公路运输安全带来严峻考验。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全力应对秋淋期持续降雨天气,确保公路安全畅通,截至目前,全省涉公路运输地质灾害已基本稳定,后续工作有序开展中。
180分钟紧急动员:
无人机建模追踪灾情 织密滑坡防控网
10月7日12时24分,S27洋镇高速公路古镇段的巡查车上,古镇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巡查四班的鲁文聪、韩琦正沿着镇巴方向行驶。行至檀木村隧道时,两人突然注意到油坊湾泾洋河大桥右侧山体不对劲!
“快拿无人机看看!”鲁文聪立刻拿出随车设备升空,屏幕里清晰显示:山体上方已出现明显裂缝,有黄色的浊水从山坡流下。“正常山体渗流是清水,浊水加裂缝,这是滑坡前兆!”两人瞬间绷紧神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随即展开。
13时13分,鲁文聪第一时间将滑坡现场照片上传至中心工作群,同时拨通路养中心电话汇报险情;另一边,韩琦在现场设置临时警示标识,引导过往车辆减速慢行,避免意外发生。13时15分,他们同步联系西乡县堰口镇马桑湾村村委会,得知村里已接到村民反映,正派人赶赴现场核查。

13时20分,路养中心增援力量赶到现场,再次用无人机细查。这处山体位于马桑湾村,离大桥2—4号墩只有10到25米,坡高约100米、长187米,表层全是碎石土。滑塌的地方像个“簸箕”,表面不仅有好几条环形裂缝,还有纵向错台,山体还透着潮湿,明显有继续滑动的风险。如果滑坡进一步扩大,山体碎石很有可能冲断正下方的高速公路桥墩,甚至截断泾洋河造成堰塞湖!现场研判的结论,让抢险压力陡增。
险情就是命令。西略分公司立即启动全链条应急响应,古镇路产养护管理中心全员返岗:14时55分,现场值守人员全部就位,监控室开启24小时视频盯防;15时,西乡高交大队、高速路政九大队同步获取险情信息,多方联动机制迅速激活。15时20分,经高交、路政人员联合研判,决定对涉事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收费站逐车提醒上站车辆绕行,沿线情报板滚动播放警示信息,养护人员分成3组,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每小时上报一次山体动态。

接下来几天,险情还在加剧:10月8日,坡顶民房挡墙开始下滑,山体出现局部小范围滑坡;10日,山体裂缝宽度扩大至20厘米,错台高度达50厘米,二级坡体左侧发生大面积垮塌;13日,二级滑塌体前缘全部垮落,大桥桥墩面临的威胁进一步升级。
与险情赛跑的同时,科学处置同步推进。8日开始,每天用无人机航拍建模型,7组模型精准记录山体变形;在省设计院指导下,养护管理中心巡查人员还在现场插旗警示、用木桩监测,封闭裂缝、拦截山上流水,11日装了远程监测装置,15日又加了两台GNSS位移监测设备,数据能实时传回来。

模型的建立、数据的收集和影像资料的留存,让随后赶来的部省专家对滑坡体的情况有了直观全面的了解,有了充分的判断依据。
巡查溯源见真章:
雨隙识隐患 提前管控避灾祸
10月4日降雨间歇期,陕西交控集团安平分公司巡查人员在G6911安来高速公路平镇段牛头店D匝道巡查时,一处异常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匝道挡墙出现明显开裂,部分墙面向外鼓凸,表层砂浆已有脱落迹象。
“不能只盯着挡墙本身,得往上找根源!” 巡查人员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顺着挡墙向上溯源,最终在上方地方道路发现了关键隐患——地方道路路面出现纵向裂缝,雨水已通过裂缝渗入地下,极可能导致挡墙基础失稳。
发现隐患后,安平分公司立即联系高速交警、属地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现场踏勘会商,根据研判结果,于10月4日14时10分对D匝道实施交通管制。
随着险情变化,处置措施不断升级。10月4日18时30分,安平分公司决定组织影响区内停车区工作人员及周边村民紧急撤离。21时06分,交通管制范围扩大至C匝道。撤离刚刚完成,21时50分,现场盯守人员发现挡墙垮塌迹象;22时许,伴随着轰隆巨响,匝道护坡挡墙整体垮塌,垮塌体长度约100米、高度10米、深度26米,方量约2.6万立方米。万幸的是,由于提前管控、及时撤离,此次垮塌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滞留,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勠力同心抗秋淋:
多路段高效处置 尽显交通担当
这场持续多日的秋淋,考验着陕西交通人的应急能力,彰显着“保通保畅保民生”的责任担当。
福银高速公路蓝田境内一临河挡墙遭水毁,危及高速公路桥梁墩柱安全,陕西交控蓝商分公司及时发现,采取措施果断处置;京昆高速公路汉宁段一处二级边坡滑塌阻断通行,陕西交控汉宁分公司提前发现有效防范次生事故,1小时内调集抢险资源恢复通行,70小时排险完毕恢复正常通行。连霍高速公路宝天段一隧道边坡滑坡,陕西交控宝天分公司巡查员提前发现,滑坡发生前两小时果断采取措施,滑坡发生时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滑坡发生后20分钟抢通队伍到位,50分钟抢通车道,全程不超过两小时。244国道太白段一山体塌方,半小时多部门联动,无人机勘灾,提前2.5小时抢通,未造成灾害。107省道扶风段一处路基塌陷,群众上报后工作组12分钟赶到现场,次日专家确定抢险方案,未造成伤亡及滞留。342国道凤县段出现一条23米深裂缝,凤县公路段15分钟内完成三级信息上报,40分钟内全面落实交通封闭、群众转移、绕行引导等管控措施。
一次次“零伤亡、零事故、快处置”的背后,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全周期防控”机制的精准落地——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是“一路多方”联动体系的高效运转——高速运营、交警、路政、地方政府等部门无缝衔接,形成抢险合力;是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无人机勘察、GNSS位移监测等技术手段,让防灾减灾更精准、更高效;更离不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领——厅领导高度重视,厅总工程师带队,与公路处工作人员、部省专家一道,奔赴每一处险情现场实地踏勘,指导处置;省厅印发典型做法,推广成功处置经验;基层巡查员化身“火眼金睛”,坚守一线排查隐患;各公路运营公司、地方公路部门闻令而动,快速响应。

从高速公路到国省干道,陕西交通人拧成“一股绳”,用责任、细致与技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不仅守护了全省公路网的畅通,更守护了群众出行的安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交通行业的使命与担当。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