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第六支队打通“一路四方”协调联动“最后一公里”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第六支队(以下简称“支队”),按照“政府主导、四方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动对接,依托地方政府牵头,率先在全省启动并建立起“一路四方”乡镇、村社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联动各方的协调配合下,目前机制已覆盖32个乡镇、103个村社,在辖区高速公路管理和沿线治理等工作中成效显著,为推动四川高速公路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一、结合路域特点,找准发展短板
支队负责已建成通车的泸黄、西攀、攀田、丽攀、雅西(部分)高速公路以及以凉山州、攀枝花市为辐射中心的未来新建高速公路的交通综合执法和行业监管工作,辖区路段途经凉山州境内的西昌等3个市县和攀枝花市境内的米易等6个县级区域,下辖45个乡镇和140余个村社。
攀西地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腹心地带,农产、矿产、观光旅游等资源优势突出,然而区域高速公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不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下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发展的需要;二是不能满足补齐辖区高速公路综合运行、服务、管理、应急处置等短板,更好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需要;三是不能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畅安舒美出行环境的需要。
与此同时,支队辖区高速公路发展受到先天缺陷和固有短板的限制:一是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高速公路边网人为破坏、行人上高速、建控区违建、桥下空间违规搭建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基层情况摸排困难,辖区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多变、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风险高,尤其是凉山腹地条件更为艰苦,摸排工作量和难度较大。三是前期仅与市(州)、区(县)建立联动机制,乡镇、村社“一路四方”协调联动“毛细血管网”不够完善丰富。在泸黄高速改扩建施工前期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与沿线各乡镇、村社的沟通协调显得不足和重点任务推进迟缓。四是辖区高速公路穿越不发达高寒山区和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给管理和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二、推进延伸覆盖,细化基层管网
为确保泸黄高速改扩建施工如期完成,推动凉山精准扶贫大通道建设,一大队在泸黄高速改扩建施工过程中,主动与沿线乡镇、村社进行沟通协调,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大胆进行“全覆盖”试点,最终建立起13个乡镇、55个村社“一路四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使该路段成为全川首个完成乡镇、村社“一路四方”建制全覆盖的路段,有力推进重点工作进度。
五大队地处拖乌山南端、交通特管区前沿,管辖G5京昆高速雅西段冕宁县境内K2126-K2186+300M,部分路段位于高寒山区,冬季交通管理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根据雅西高速冬管保通保畅、安全应急和服务保障等实际工作需要,大队与沿线8个乡镇、21个村社建立了“一路四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是继泸黄高速改扩建施工段后又一个实现乡镇、村社“一路四方”建制全覆盖的路段。
丽攀高速横穿横断山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汛期工作压力大;地处重工业区,货运车辆抛撒滴漏等情况严重;桥隧比高达63%,桥下空间乱堆乱放和违法开挖等现象时有发生;六大队在泸黄高速全面深入推进的乡镇、村社“一路四方”建制全覆盖试点工作的引领下,主动加压、集中力量全力推进辖区乡镇、村社“一路四方”建制全覆盖工作,完成沿线4个乡镇和10个村社“一路四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建立。成为支队第3个、攀枝花市境内第1个实现建制全覆盖的大队。
三、用好联动平台,增强处治能力
(一)政府主导,重点任务高效推进
一是争取“一路四方”成员单位——西昌市政府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对泸黄路改扩建施工段沿线村民进行教育引导,平稳解决部分群众阻挠改扩建施工及交安设施安装的问题。在黄土坡跨线铁路桥施工过程中,由政府牵头协调联动各方多次召开会议,与铁路部门进行及时沟通,解决高速公路施工与铁路运行矛盾,保证工程按期推进。二是围绕省界收费站拆除、ETC车道建设及宣传推广等区域性重点任务,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政府利用“一路四方”协调联动平台按期召开动员会和阶段性工作联席会,强化引领督导推进,切实扩大了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覆盖面,仅丽攀路统计,今年2月ETC使用率仅为20%,今年11月时已接近80%,提升了攀西地区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三是西昌市政府主动投资,在泸黄高速两侧种植近万株蓝花楹,构建47.3公里特色景观长廊,进一步提升了辖区绿化品质及路域景观,逐步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二)部门对接,工作职责全面落实
一是依托“一路四方”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按照扫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要求,联合地方运管、高速交警等部门共同开展“百日攻坚”和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70余次,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18台次,移交地方道路运输部门95台次,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起,对违法个人和团伙形成了极大震慑,切实维护了客运市场秩序,保障了高速公路运行秩序。二是充分发挥泸黄路改扩建施工段沿线泸沽等13个重点乡镇、村社协调联动机制优势,实行“网格化”管理,有效开展实时管控和客货分流,经受住了2019年春节期间110余万车流的严峻考验。三是加强冬管及汛期高地联动,协调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气象、地灾等部门常态化免费推送信息,提前做好灾害应对准备。特别是在拖乌山路段突降大雪期间,通过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互补,成功实现车辆人员零滞留、应急保障零差评。四是与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营运公司建立信息共享、协调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处置三家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督促责任主体单位按时完成相关路段修复工作。
(三)基层参与,沿线问题协调解决
一是消除安全隐患。协调自然资源、住建、应急等部门对辖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违法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进行联合排查40余次,依法查处和拆除违法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8处,在泸黄路改扩建期间撤除非标20余处,消除了安全隐患;协调攀枝花市高建办主导,联合相关单位妥善处置丽攀高速宝鼎特大桥桥下空间安全隐患;协调德昌县政府相关部门拆除德昌大桥桥下空间违规搭建19户,拆除面积10560㎡。二是解决民生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协调联动“毛细血管网”作用,全面收集民意、及时做出反馈,有效解决冕宁、西昌、攀枝花部分乡镇村民反映的收割机械通行桥下空间不便、灌溉渠穿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行车声光污染等20余个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获得群众点赞,提高了乡镇、村社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参与度和积极性。三是实现科学治理。协调雅西公司冕宁管理处、冕宁县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对雅西高速冕宁段沿线200米范围内村民进行走访宣传并发放告知书,有效解决边网破坏和违规摆摊设点等问题,同时规划专门区域供沿线小商贩开展经营活动,由“堵”到“疏”,实现了治理方式的科学转变。
四、拓展基层机制,共建“五好”高速
在下一步的“一路四方”协调联动工作中,支队将进一步思考自身角色定位,凸显启发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探索强化机制的开放性和纵深度,激发联动各方积极性,逐步引导形成“高速公路靠大家”的管理共识,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一)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作用,解决治理“难点”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共同从提高运力、有效疏导、科学接驳等角度转变工作方式,多部门联合解决攀西地区有限运力与运输市场之间的突出矛盾,确保成昆铁路复通前群众“来得成、走得了”,进一步挤压“非法营运”空间,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谐。二是要在政府主导下推动风险信息共享、应急处置机制共建常态化,确保遇突发事件时联动各方能够迅速有效进行处置。三是要以政府为核心,将涉及管理过程的组织、人、场所、物品等相关要素进行整合,结合已有的基础数据,逐步构建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库,进一步助推扁平化管理和高效联动运转管理模式。
(二)进一步健全部门协作机制,解决监管“困点”
一是要联合属地消防、发改、环保、食药监等部门定期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开展常态化联合监督检查。二是要联合自然资源、住建、水务等部门解决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三是要利用隐患治理平台做好高速公路安全隐患的跟踪复查工作。
(三)进一步营造宣传引导氛围,解决舆论“热点”
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及时关注并解决舆论热点问题。二是要积极与属地媒体合作,加大对“一路四方”协调联动过程、工作成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平台的认可度和凝聚力。三是要着力将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影响力。
(四)进一步强化四方联动效应,建立健全“网点”
充分发挥已建立的乡镇、村社协调联动“毛细血管网”的联络、交流、协调、疏导作用,力争以点带面逐步实现辖区全覆盖。在机制运用过程中要敢于创新、突出区域“亮点”,呈现“百花齐放”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提升路网运行监测、安全预警、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和维稳工作水平,为推进平安智慧高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攀西地区高速公路行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引擎”。
作者: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第六支队 高国杨 张培峰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