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叠加,交通强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势,给交通运输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综合考虑我省交通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四五”时期仍然是四川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必须抓住机遇,奋力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新局面。
看到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标交通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交通运输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发展任务更重。从区域角度看,区域发展重点向城市群、都市区聚集,但城际间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区域之间、城际之间快速通道建设还需加快。涉藏涉彝等贫困地区虽然完成脱贫任务,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非贫困地区受政策影响,“十三五”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以公路密度为例,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路网密度都在150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成都平原经济区(除雅安外)路网密度也有139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52公里/百平方公里);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路网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攀西经济区也只有47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路网结构看,高速公路实现跨越发展,“十三五”时期新增了11个县通高速,但全省还有47个县不通高速,包括7个内地县;而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有16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包括西部的贵州、宁夏、陕西)。干线公路短板明显,特别是普通省道的整体通行能力还不高、高等级公路比例偏低。农村公路规模加速扩大,但覆盖深度和广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居全国第四,但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占比仅15%,不到重庆的一半。从行业发展看,“十三五”期主要任务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十四五”期既要 “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要“优服务”“提品质”,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提升行业整体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二是要素制约更强。主要体现在资金、用地、环保、审批等方面,特别是资金和用地的制约更为突出。资金方面: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加之政府债务管控、融资渠道收窄等原因,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对交通建设投入有限。而与之对应的是,由于工程建设难度加大、征拆费用和地材价格上涨等因素,项目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招商难度增大,资金压力进一步凸显。用地方面:《土地管理法》修订实施后,受“三区三线”刚性管控影响,在用地预审、用地组卷报批等方面的要求更严、程序更多,征拆成本更高。
三是发展要求更高。从群众立场看,以前是“有没有”路、“有没有”车,现在是路“好不好”、车“快不快”。从社会立场看,以前是货物“能不能”运出去,现在是既要能快速的运出去,还要能以较低的成本运出去。从行业角度看,以前的要求是加快发展,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现在的要求是既要加快发展,还要高质量发展,既要速度和规模,更要质量和效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设交通强省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四川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转变、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转变、由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向国际门户枢纽转变。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要紧紧围绕“四个当好”要求,积极主动融入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切实当好先行。一是当好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围绕做优做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通流通堵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提高货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当好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畅通多向出川通道、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增强四川交通的辐射力、带动力。三是当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围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转变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交通与新技术、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当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加密城市群和成都都市圈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地区交通通达深度;顺应公众消费升级趋势,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无龄感的出行服务,让大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在发展思路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四个坚持”,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相统一,推进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全省一盘棋,平衡好优势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关系,支持成德眉资、川渝毗邻地区提升枢纽能级、交通承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样板;支持三州地区、农村地区继续补齐短板,提高通达深度。二要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整体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的人员出行方式、货物流通方式和交通建设模式;强化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支撑四川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让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聚焦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实施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抓住成渝战略位势提升的历史机遇,继续保持交通投资高位运行态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新技术为交通运输赋能增效;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提升行业治理效能。四要坚持守住底线。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安全理念贯彻到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全系统,健全完善交通应急体系,坚决守住交通运输工作的“桶底”和“底线”。
第三,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共建并重,推动交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高速公路外畅内联、国省干线全域升级、农村公路完善延伸、黄金水道干支衔接、枢纽场站功能提升、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抗灾能力夯实提升、数智信息赋能融合等“八大工程”,建设全域畅达、安全可靠的公路网,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航运网,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枢纽网,智慧高效、先进适用的新基建。
力争到2025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超过8000亿元:一是新建成高速公路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万公里,连通151个县(市、区),内地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建成进出川高速公路通道11个,总数达到35个;二是新改建普通国省道9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三州三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5%,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达到65%;三是新改建农村公路8.4万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65%;四是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7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80万标箱;五是实现所有市(州)均建有综合客运枢纽,除阿坝州外均建成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港口重要港区二级及以上公路100%连通;六是建成一批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普通公路、智慧航道和智慧港口。
一方面,围绕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实施好客运出行人民满意、货运服务降本增效、绿色交通和谐共生、行业管理共治共享等“四大行动”,建设城乡一体、便捷舒适的客运体系,畅达全球、经济高效的物流体系,低碳循环、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力争到2025年:初步形成客货“123”交通圈(123出行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成渝地区2小时互通、毗邻省会3小时到达;123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货运费用明显下降。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全面推广。安全应急保障更加有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深入推进。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