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啰……”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各种珍惜鱼类欢快地蹦入岷江之中。
为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减缓航电枢纽工程对流域水生生物的影响,12月16日,2021年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项目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举行。放流活动由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乐山市犍为县人民检察院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所协办。
“本次放流活动,对保护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生物种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港投集团岷江公司党委委员杜双全表示。此次活动共向岷江干流投放13种鱼类,共计29.1万尾。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7000尾,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5.5万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黑尾近红鲌、华鲮3.9万尾,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经济鱼类19万尾。放流前,科研人员对放流的鱼类进行了标记,并保留了分子样品,以便于后期开展增殖放流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鱼类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迅速补充鱼类种群数量,有计划的增殖放流还能促进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恢复食物链、达到长效生态效果。
建设仿生态鱼道保障上、下游生态连通性
今年9月,岷江犍为航电枢纽二期蓄水完成,总投资6770万元的下游仿生态鱼道正式投入使用,仿生态鱼道是模仿自然河流、呈现自然水道形式的鱼道,它提供的流动条件类似于未受干扰的河流的流动,从而使鱼类越过鱼道时不发生非生物性边界条件的改变。近日,项目施工人员已惊喜地发现生态鱼道内已有鱼儿畅游其中,这标志着犍为枢纽采用的仿生态型鱼道工程已初步达到设计效果,有效降低了大坝建成后对上下游岷江的水生态系统形成分割及原河道鱼类自然通道改变的影响,保障了枢纽上、下游的生态连通性。据了解,岷江公司在仿生态鱼道和鱼类增殖放流站等环保设施建设上投资近2亿元。目前,鱼类增殖放流站土建已完工,设备安装工作计划年底完成,仿生态鱼道正在开展绿化及景观打造。
绿航行动正当时
今年6月初,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四川省“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以下简称“绿航行动”)启动。“绿航行动”包括污染防治、建设绿色航道、建设绿色码头、发展绿色运输等6个方面,提出了33项重点任务。本次放流活动,是四川水运推进“绿航行动”进程中的生动实践。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万军表示,近年来,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四川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引入生态保护整治工艺,实现水运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十四五”期,四川水运将以“绿航行动”统揽水上交通环保工作,大力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码头建设,打造绿色运输船舶,全面提升内河水运运输效能,充分发挥水运低碳绿色的比较优势,助力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努力实现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与绿色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供支撑保障。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