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县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山高、沟深、河流多,境内穿越风光峻秀的三奥雪山、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景观、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达古冰川、八十里画廊之称的奶子沟彩林、色尔古藏寨等独特的藏式民居,还有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
作为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黑水县曾经召开过著名的“芦花会议”“毛尔盖会议”;达古、昌德、雅克夏雪山是红军曾经翻越过的3座大雪山,已列入中国革命史迹文物。
黑水县经过交通扶贫事业化茧成蝶的巨变,高亢奔放的黑水民歌、祈求平安祝福的卡斯达温舞、唐朝摩崖造像、明清石刻石碑、土司芦花官寨正盛装向来往的游客款款迎来……
——黑水县名片
神秘多姿的现代山地冰川,丰富多样的山水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黑水县多元的旅游文化底蕴。
交通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命脉。黑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宋晓锋介绍:“黑水县85%以上的村寨地处高半山,长期以来,交通是制约当地农牧民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也使黑水县的交通工程建设难度极大,交通脱贫攻坚一度困难重重。”
据了解,从黑水县扎窝乡到红岩乡的唯一通道是一条40多公里的“烂路”,其路况差、路面狭窄,每逢6月到9月,滑坡、飞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而沿线连接知木林、晴朗、卡龙及扎窝4个乡镇14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824户2565人,为百姓出行、车辆通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改变黑水交通阻塞状况、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蜀公司”)主动承担起省道446线黑水县扎窝至红岩隧道新建工程的建设管理任务,选派精锐骨干力量组建扎红隧道项目指挥部,于2018年4月11日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扎红隧道工程项目”作为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项目,是黑水县通往松潘、卡龙沟景区最便捷公路,也是黑水县旅游黄金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与汶马、汶九高速和成兰铁路有效对接,成为国道347线与省道446线的关键枢纽,串联起达古冰川、奶子沟、三奥雪山、卡龙沟等著名旅游景点,成为推动黑水县旅游的重要支撑和解决民生助力精准扶贫的保障性基础设施。
“项目新建桥梁、隧道多,控制性工程主要有红岩隧道、扎窝隧道、黑水河大桥,全线桥隧比高达82.3%。项目采用新线绕避、桥隧相连等方式,避开潜在地质灾害点,将长达40公里左右的绕行毛尔盖大坝县道缩短为8.4公里,车辆通行时间由1个多小时缩短为15分钟,将大大降低沿线行车安全风险。”兴蜀公司扎红隧道指挥长谢刚介绍道。
截至2021年8月12日,黑水河大桥除路面、护栏外的土建工程全部施工完成,具备通车条件。
红岩隧道开挖3377米,剩余366米,预计2021年12月贯通。
扎窝隧道开挖2210米,剩余467米,预计2022年6月贯通。
攻坚克难打造安全之隧
“去县城我们一直靠走绕坝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扎窝、晴朗、知木林、卡龙一带的村民都期盼着这条路早日修通。”晴朗乡群众那木措告诉笔者。由于交通不便,每逢雨季大货车进不来,农副产品运输基本都要靠人工转运。
凿山开路,踏平崎岖。项目开工伊始,电力不通、便道为零,是摆在所有建设者面前的难题。为打通连接4个乡镇的扎窝隧道和红岩隧道,需要先行铺筑一条便道。“开工即是冲刺,进场就是大干”,兴蜀公司扎红隧道指挥部从2018年3月上旬开始修筑便道,抢抓毛尔盖水电站库区枯水期有利时间,带领隧道工区工人和管理人员风餐露宿,调拨多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冒雨挂设隧道洞口、修建施工便道,多点开花、争分夺秒,所有参建人员早上5点半出发,中午在工地食用干粮,直到天黑才回驻地,而抵达最远的工点勘察需徒步近3小时,这样同心协力两个月“连轴转”,终于在崇山峻岭间筑出一条天路。
翻山越岭,蜿蜒曲折。S446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折断山脉中,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加之扎窝隧道、红岩隧道围岩为碳质板岩、千枚岩、砂岩,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极易发生塌方、变形。
“自开工建设以来,两隧道累计发生塌方、变形100余次,面临坍塌、突泥、涌水、围岩失稳、大变形等诸多施工难题,施工风险大,施工成本较高的现实,施工进度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指挥长谢刚告诉笔者。
隧道不仅施工难度大,建设者们常常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洞内施工。指挥部管段工程师为随时掌握隧道建设情况,定期对内部掌子面进行例行检查,在一次日常巡查中,管段工程师邱如君敏锐地观察到红岩隧道初支由于经受地质灾害已变形开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垮塌的风险,于是在第一时间组织20余名施工人员迅速撤离现场,4小时后隧道就发生了坍塌。像这样的情形发生过不下10次。
打隧道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怕慢,就怕站”。工程师邱如君意识到,扎窝、红岩隧道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如何做好隧道“防坍”工作,是顺利打通隧道的“金钥匙”。针对三种岩体软弱地层施工,指挥部组织设计院专家、咨询单位专家、社会专家组成专家技术团队,并邀请阿坝州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同志,通过现场踏勘、会议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10余次。针对不良地质条件下开裂、变形、坍塌等问题,通过分析研判隧道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方案比选、造价比选,并结合现场实际制定最优解决方案。
2020年4月,扎窝隧道出口段遭遇围岩突变地质灾害,掌子面出现局部垮塌,使得隧道掘进进度不得不由原来的每天2米以上下降到每天的不足0.6米。从开工建设至今,两隧道塌方、变形处置历经上百次,隧道围岩变更超过40%。
针对围岩变化快的特点,管段工程师邱如君主动到施工现场观察岩变节理和走向,每天扑在隧道“掌子面”,经常灰头灰脸,随身携带的三件宝手电、卷尺、设计图纸从不离手。每天不分昼夜地往返于工地和办公室之间,把两隧道安全、质量管理搞得井井有条,隧道中线、收敛变形大小、拱架间距多少,锁脚锚杆是否坚固,无时不印在他的脑海里;38岁的他脸上写满了隧道大情小事,终于结合两隧道实际,研究制定出“岩变我变施工变”的施工方案和双层拱架初期支护方案,有效解决了破碎围岩变形可能引发的坍塌难题,做到隧道施工安全可控、稳扎稳打。
SY4中国藏族网通 争分夺秒架通幸福之桥
黑水河大桥位于黑水河河谷,山高谷深,为毛尔盖库区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受库区发电蓄水影响较大,同时受汛期水位变化影响,有效施工时间只有不到3个月,使得黑水河大桥施工难度大幅增加。
面临艰苦的建设条件,管段工程师庞卫东说:“压力肯定是有的,要安全优质地建好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容易。”建桥条件虽然艰苦,但多年的奔波和耕耘,已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感情,他有信心克服困难。
这是一场与江水的“赛跑”,庞卫东记忆犹新。他介绍道,黑水河大桥横跨毛尔盖水库,全长268米,宽度12米,采用现浇连续刚构梁+简支空心板梁,上部结构设计4跨,下部结构设有1号至2号共2个主墩,1号墩高46米,2号墩高54米。“2个涉水墩能否在2019年4月底黑水河汛期来临前实现墩身出水至关重要,否则工期将至少延误6个月。”庞卫东告诉笔者。
据了解,2号主墩位于黑水河右岸施工区,是全桥最高墩。50多岁的庞卫东作为建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主动请缨承担黑水河大桥的建设管理工作,他喜欢凡事亲力亲为,每天早上沿着陡峭的山谷徒步80多米到达谷底,在河边码头坐船至大桥墩柱下方,然后通过狭窄的人行梯上行50多米,才到达大桥的工地现场指导施工,每天如此不厌其烦。
为了在这场与洪水的比拼中占据优势,指挥部通过加大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投入,制定钻孔进尺奖励措施,将每日多完成的进尺数折算为奖励,并充分利用2018年3月至5月枯水期,毛尔盖水库水位降至2号墩承台以下时,完成桩基础施工,在2019年枯水期完成承台及墩身施工,最终于2019年5月16日,顺利实现2号墩墩身出水,为下一步悬臂浇筑桥梁上部结构奠定良好基础。
大桥因在深水库区水上作业,工艺复杂,工序繁琐,存在溺水、高空坠落、触电、挂篮失稳、塔吊倒塌等高风险因素,给施工现场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年有效施工期不足3个月的情况下,兴蜀公司扎红隧道指挥部在研究制定《黑水河大桥水上施工专项方案》的基础上,带领各参建单位在53米深的水库中进行施工作业,从重庆采购3艘运输船,利用蓄水期进行水上施工,施工所需的设备、周转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所有材料均需通过陆运、水运、吊装等方式运输至桥面才能完成施工。仅混凝土浇筑这一项,就要经历从搅拌站出站、到码头用料斗吊装,船运至桥下后、利用塔吊提升至桥面、再用地泵进行泵送的复杂过程。
经过近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劳作,建设者们圆满完成了黑水河大桥的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架起了一座通往当地百姓心坎的“幸福桥”“连心桥”。
路,蕴含着机遇;路,昭示着发展。如今,在兴蜀公司及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黑水县一条条柏油马路雄伟壮观,一条条干线公路盘旋而上。大道如彩练当空,将千百年来的天堑,换成大道通衢,填补了人民心中对美好的期望和梦想。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