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擦亮舟游金名片 打好蜀水旅游牌——加快四川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3-03-06 16:17:07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张晓川 -标准+

自古以来,舟楫往来便是滨水地区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具有发展水上旅游的天然优势。四川作为享有“千河之省”美誉的水资源大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水库7700个、湖泊1000余个;其中有通航河流176条,通航水库和湖泊147个,通航里程达10881公里。同时,四川还是旅游资源大省,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资源富集独特,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一直以来为国内外广大游客所推崇向往。交通运输与旅游密不可分,交通运输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先决条件,旅游为交通运输带来人流车流和新的发展空间,两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交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两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和新动能。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旅为主、以交为先,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和旅游跨区域跨行业无障碍融合,交旅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加快我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是旅游的基本资源要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上旅游一般是指利用水的亲和力,吸引游客乘坐船舶或体验其他水上游乐设施,与水进行较为亲近的接触,具有船岸互动、消费链长、特色项目附加值高等特点。水上旅游历来是国内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游、休闲是其一大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环保意识和措施不断增强,水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水上旅游项目日益增多,水上旅游业态持续发展壮大。

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交旅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旅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游艇旅游等发展,完善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要求。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形成交旅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和我省先后对水上交旅融合发展作了进一步明确细化规定。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各地推进水上交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并提供了丰富内涵与方法路径。在新的时期,加快我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交旅融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扬优势、强弱项,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需求供给齐发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促发展稳就业的需要。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与交通同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加快交旅融合发展是建设交通强省、旅游强省、文化强省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1+1>2”的复合叠加效应,实现交通功能旅游化、旅游交通便捷化和交旅产品共享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升城市和地域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是我省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我国已进入消费经济和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尤其是疫情之后旅游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加快交旅融合发展将有利于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乡村振兴,适应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推动我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需要。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是高成长性、高带动性、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水运具有能耗小、污染少等优势。加快水上交旅融合发展将有利于加快推进综合、绿色、智慧、平安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对于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推动水上交旅融合也是我省水运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发挥扩投资稳增长促消费作用,推动航道、码头、船舶等水运发展要素转型升级,促进水上客运的基本属性由“以交通出行为主”的传统基本型服务向“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新型高品质服务上转化,为传承历史悠久的水上客运注入新的生机,是破解水上客运生存发展困局的必然选择。

我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省水运资源和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并交织分布,相互依存度高,融合发展潜力大,现有各类客运船舶1275艘、3.55万余客位,但目前水上交旅融合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陆上交旅融合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水上交旅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差距。从水运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统筹规划建设不够,制度机制尚不健全。水上旅游业是跨部门、跨产业、跨文化、跨区域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文旅、交通、发改、财政、规划、水利、环保、自然资源、农业、国资等多个部门管理。目前,一些地方对水上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未充分认识,缺少地方政府层面的有力牵头,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甚至各自为阵地等现象,水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建设和规范管理,相关部门、区域之间缺乏高效联动协作机制,存在一些管理重叠现象和管理空白区域。如针对水上旅游的行业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的职责边界不清晰,一些地方在管理服务上观念过时,对于新业态发展仍持谨慎保守的态度。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由于对融合发展重视和推进不够,一些地方尚未真正形成发展合力。相关各方投入少、投资渠道单一,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建管养运责任不到位,存在航道等级偏低、码头设施简陋落后以及连接道路、停车场、餐饮住宿等船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短板,旅游船舶缺乏节能、环保、轻型船舶,船舶特色与旅游景区文化结合不足,且类型多样性不足,不能满足高品质和丰富多彩的水上旅游发展新形势,不利于水上交旅融合发展走深做实、赋能增效,水上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未能充分显现。

法规规范相对滞后,管理服务尚不到位。由于对水上客运的发展创新重视不够,尽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不断研发并投入生产,但新能源船、游艇等绿色高端产业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相应的船舶登记、检验法规规范等没有及时出台,不利于新型旅游船艇等设施进入水上客运市场。现行的法规规范和管理制度涉及水上旅游的管理规定不足,如针对游艇等新型水上休闲娱乐设施和12座以下客船的管理,缺乏相关法规制度支撑,给水上旅游发展和日常管理服务带来诸多困惑与不便。

融合发展创新不足,开发利用质量不高。由于发展理念不新、学习借鉴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不少水上旅游项目存在开发形式单一、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相关产品不丰富、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目前,各地水上旅游总体服务水平还较低,项目开发经营同质化现象也较突出,功能不全、品质不高,大多数水上旅游业态仍满足于维持现状,水上旅游还多限于乘船游览观光,深度亲水旅游项目和游客互动参与性项目不多,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体验不深,难以满足游客更加丰富多样、快进慢游等旅游新需求。

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各地从事水上旅游客运的企业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经营方式粗放单一,收入难以保证,还有不少是实质性的个体经营,经营者的投资意愿、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差,导致水上旅游船艇等设施提档升级困难,船型船况落后,功能不完备,舒适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新要求。同时,船员岗位面临安全风险高、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待遇低等问题,导致水运企业的船员招工难、留人难现象突出,从而制约水上旅游客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快推进我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水上交旅融合发展工作涉及面广、系统复杂,本文针对水上交旅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要求,侧重从水上旅游客运的安全、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角度提出如下措施及建议,供业内外人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机制。一是完善交旅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地方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相关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地区之间协作,保障水上交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制定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加快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的一体化建设,及时制定加快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工作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交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各类市场主体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筹措难题,探索交通与旅游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为实现水上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四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部门协调联动,促进观念更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水上交旅融合发展“一盘棋”,共同推动水上旅游安全生产、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等规范提升。

加强总体谋划,统筹规划建设。一是做好规划修编。坚持主动作为,组织专题研究,全面调查摸清各地水上交旅融合发展资源现状及需求等情况,及时将与水上旅游发展配套的航道、码头、船舶和支持保障系统等纳入水运发展规划。二是做好规划衔接。推动水上交旅融合发展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旅游发展、城乡发展等规划有机衔接,推进相互嵌入,实现多规合一,从而化解制约水上交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三是抓好项目实施。坚持规划引领和项目支撑,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统筹建设一批融合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上旅游项目,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旅游航道、码头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完善连接道路、停车场以及沿岸景观、餐饮住宿、商业购物等船岸配套设施,将船上游览与岸上游览有机结合,加大项目带动效应。四是充分发挥项目综合效益。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引进有实力的交通、文旅等企业集团对水上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探索对水上客运企业和旅游码头、游船等进行并购重组整合,实行统建统管统营,实现多元融合、优势互补,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示范引领,提升产品质量。一是致力打造水上旅游“金名片”。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和省交通运输厅《水上旅游产品打造指导意见》等要求,在推进水上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的基础上,指导各地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融入城乡景观、自然风光、民俗民风、红色经典等独特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平安绿色的复合型水上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航线,为行业发展树立典范、积累经验。二是努力擦亮水上旅游“夜名片”。在不断推出的城市游船夜游基础上,指导各地积极创建“游船夜游+”等船岸互动新模式,打破固有的游船空间概念,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传播,推出水上交旅融创新产品,促进当地全天候型旅游消费增长。三是着力创建水上旅游“新名片”。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推动各地引导游艇观光、摩托艇运动、橡皮筏漂流等集旅游、休闲、体育于一体的水上旅游娱乐新业态发展,并依法规范通航水域及游艇俱乐部管理等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水上旅游多元化、特色化需求。

加强行业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一是规范水上旅游客运市场秩序。加强统筹协调和源头管理、信用管理,严格企业准入,维护市场秩序,推进航线及船舶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保障水上旅游客运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严格水上旅游客运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规定,推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创新管理方式,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加强船员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严格落实水情气象信息传递和“六不发航”等安全措施,确保船舶适航、船员适任,确保水上旅游客运平安、畅通、舒适。三是推动船艇提档升级。围绕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宗旨和实施“双碳”战略要求,着力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本质安全,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对水上旅游船艇的更新改造予以补助,推动建造一批适合流域游、城市游、库湖游的绿色、智能水上旅游船艇,提高安全环保性能和美观舒适程度。

加强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一是积极培育水上旅游新业态。水上旅游产品多面向大众消费,受市场波动性等因素影响大,项目自身经济效益受限,但会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为此,推动地方政府对新开通的水上旅游景区、旅游航线等项目给予一定的初期扶持措施,推动新投运船舶和新开通航线企业能够常态化运行,提升水上旅游客运经营者的发展信心。二是争取投融资及税费帮扶。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对水上旅游客运企业的贷款支持和减税降费扶持,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加强船员引进和培训。加大船员培训帮扶支持力度,切实提升船员岗位实操和应急处置能力。在保障船员待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船舶配员标准和创新企业用工模式等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用人成本和“船员荒”。四是加大对水上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文旅品牌打造十分重要,如一首《早安隆回》的歌曲就迅速带火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成都》也让一座城市成为世人心仪的打卡地。为此,推动将“舟游蜀水、情满川江”活动等水文化旅游元素纳入各地文旅品牌打造,由当地政府出面对水上旅游加大宣传推介,不断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作者系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